本文作者:沈曉昕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本文審閱:胡霖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中,有時候會碰到這樣的個案:
王女士離婚了,因為前夫張先生與婆婆的關係實在讓她無法忍受。三十幾歲的人,像幾歲小孩一樣黏着他媽,每天通好幾次電話聊生活日常,大事小事都要請示:花了多少錢,吃了什麼東西,一條條彙報;幾點起床,幾點睡覺,百依百順。甚至每次王女士出差,張先生都要跑到婆婆那兒睡,這種「曖昧」的關係讓王女士覺得,婆婆才是張先生的「正妻」,自己只是「小妾」。
趙女士也遇到了和王女士類似的問題:本想報名公司在澳大利亞的進修,可固執的婆婆死活不同意,要趙女士在家帶女兒,更要趕緊懷二胎生男孩。趙女士一聽便氣不打一處來,但最讓她想不通的還不是婆婆的態度,而是老公總把「我媽說……」「我媽不容易……」等話掛在嘴邊,完全不站在自己一邊。趙女士想不明白,生不生是夫妻的事,生男生女一個樣,為什麼老公不站在自己角度的想一想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不難看出,王女士和趙女士是遇上我們常說的「媽寶男」了。
在本該獨立的年紀,「媽寶男」心理上卻沒有「斷奶」,缺乏自主能力,情感過度依戀母親。其實「媽寶男」不只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甚至可能是心理疾病。
Part1 「媽寶」的本質是什麼?
談到「媽寶男」,你會想到什麼?
萬事媽媽管着,自己不用長大。考學、考公務員、戀愛、結婚,人生大事全憑老媽做主;交電費、交電話費、選衣服、挑鞋子,芝麻小事也要母親指導。面對結婚後「將干涉進行到底」,搶「二人世界」做主權的老媽,不管主動認同還是被動接受,從不敢說半個「不」字。軟弱背後,究竟是什麼在作祟?
「媽寶男」的實質是個體「自主性」的缺失。自主性是一種行為傾向,缺乏自主性的個體難以依靠自己,來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決定,也難以通過自我調節達到目標。自主性主要包括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張三個維度,用在「媽寶男」身上則表現為依賴母親、言聽計從和缺乏主見。因為自主性欠缺,在遇到問題時,「媽寶男」常常無法自我控制,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能理性行動,而習慣迴避或通過發脾氣來宣洩不滿[1]。這種與母親的「共生」關係和「低幼化」的人格特質,往往會阻礙個體正常駕馭自身的社會經濟生活,也會阻礙其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2]。
有人認為,「媽寶」是母親對兒子的愛,也是孩子孝順的體現。可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充滿了「控制欲」和「越界」的愛,以及言聽計從的「孝順」,會使上一輩對孩子的生活過度介入,給下一輩帶來很大壓力。對兒子來說,夾在母親和妻子間,也會為難,但習慣了以母親為中心的他們,或是出於畏懼,或是不忍,最後還是會依從母親心愿,結果往往是傷害自己的伴侶,甚至讓婚姻破碎。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art2 為什麼女孩容易嫁給「媽寶男」?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媽寶男」毛病這麼多,幹嘛不在戀愛時就結束關係,反而結婚呢?
有實證研究表明[3],許多「媽寶男」都有很好的家庭條件背景、職業和收入,在婚姻市場上具有一定優勢。並且「媽寶男」往往表現出溫順、隨和和剋制的性格特質,容易給女方留下「有修養、有耐心」的好感。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交往時,李女士感到高先生很文靜隨和,看起來與世無爭,雖然能力一般,但是家境很好,又考慮到高先生對自己很好,最終還是選擇結婚。婚後才得知,其實選擇結婚,很大程度是因為高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願,並且高先生送給自己的禮物,都是婆婆精心挑選的。
表面上的「合適」,促使女性選擇進入婚姻,並在婚姻初期與男方保持表面的平衡與穩定。然而,隨着結婚時間越來越長,特別是當生孩子的問題擺在眼前時,男方長輩會以「施壓」的姿態強行介入子女生活,觀念的差異和溝通的不順暢,很快就會打破婚姻的表面和諧,暴露問題。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art3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媽寶男」?
自主性缺失的另一面,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這種控制往往從童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成年,愈演愈烈,從「控制兒子」延伸到「控制兒子的小家庭」,常常表現為對孩子生育、生活習慣以及家庭消費的控制。文章開頭王女士和趙女士的經歷中,遭遇到催生、安排生活作息、彙報財務情況等,都是很典型的表現。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依賴性,這是自然天性;但另一方面,孩子也有「自我依靠」和「自我決定」的「自主性」潛力。最後孩子是依賴性多一些,還是自主性多一些,和家庭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家長沒有正確引導,事事包辦,孩子就很少有機會去探索克服懷疑和膽怯等心理,習慣「坐享其成」,很難產生自主能力,最終便會形成依賴型人格,甚至與父母形成一種「痴迷型」的依戀關係。
具體到「媽寶男」的原生家庭類型,一種情況是從小被父母養在溫室,過度呵護,順風順水,不諳世事。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乖巧聽話,長大後往往會聽從父母安排,有一份別人看來不錯的工作和婚姻。但親子關係的表面和諧與平衡,往往會在孩子步入婚姻生活後,暴露出諸多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家長傳統專制,說一不二,習慣對孩子採取命令和控制式的管教。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思想和行為受父母的影響過大,極度依賴父母,性格比較懦弱。
在許多「媽寶男」家庭中,「重男輕女」「賢妻良母」式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丈夫須在家庭生活中佔優勢地位和主導作用,妻子應事事以丈夫、孩子和家庭為先,必要時可做任何犧牲。上一輩對媳婦的要求很多,對兒子的要求則很寬鬆,「大型雙標現場」天天上演。
Part4 「媽寶」心理如何避免?
拒絕「媽寶」,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
事實上,越早培養自主性,孩子發展自主性的機會就越大。「學會放手」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家長需要轉變溺愛或專制的錯誤教養方式,有意識地支持和鼓勵孩子的自主行為,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也利於增強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4]。
處理好「收」與「放」的關係很重要。什麼時候給孩子自由,什麼時候該限制孩子的行為,這個「度」需要把握好。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要合理干預,也要給孩子留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當孩子「不聽話」時,要冷靜下來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打壓」——很多時候,自主性恰恰是在孩子與父母「討價還價」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對已經成年成家的「媽寶男」而言,也並非沒有補救方法。認識到存在問題,本身就是很大的改變。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對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負責。與父母相處中多多溝通,給彼此多一些理解,留一些空間,相信父母都有愛孩子的初心,只是用錯了方法,才造成「意圖」與「結果」的錯位。畢竟家裡天天雞飛狗跳、面和心離,甚至婚姻破碎的結局,是每個家庭成員都不想看到的。
--
參考文獻
[1]. 劉心宜.從「媽寶男」現象看兒童自主性缺失及其對策探究[J].湖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111.
[2]. 陳寂.「媽寶男」「直男癌」頻現,巨嬰心理衝撞社會紅線[J].半月談,2017(3):84-85.
[3]. 張晶,李冬梅.城市青年「媽寶男」家庭權力關係——基於15個離婚案例的考察[J].中國青年研究.2019(9).
[4]. 王家軍.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與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