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2025年04月12日22:20:21 情感 9972

醫學教授李軍紅在《簡養》中,寫過一段話:

「養生其實並不複雜,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通過簡單的飲食、運動與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就可以調理身體、保持健康。」

特別是中年以後,身體大不如前,心靈也疲憊不堪。

睜眼忙着家裡的瑣事、工作的難事,閉眼愁着兜里的錢、煩着孩子的學業。

大大小小的事,無時無刻不在消耗我們。

對此,山下英子說:

想要讓生活變得快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

人到中年,對生活刪繁就簡,一切從簡,才是最養人的。

1

物質極簡

作家傅士德說,現代人的通病,是熱衷於擁有一切。

很多中年人因為混跡社會時間長了,物慾格外旺盛。

房子要跟人比誰大誰小,車子要與人比誰的奢華高貴,穿戴要顯示身份地位……

卻不知,人想要的越多,越是會淪為物質的奴隸,讓那些過多的慾望壓垮自己的身心。

懂得節制慾望,物質簡單了,你才能不為外物所累,活得舒適愜意。

錢鍾書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家中除了一張桌子和沙發外,幾乎沒有任何傢具。

連僅有的兩張椅子,也是用木箱替代的。

他家裡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錄像機。

但他一生都過得樂樂呵呵,隨心而自在。

正如白居易所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到了一定歲數,一定要學會給物質做減法。

減少對物質的渴求,你才能回歸內心的寧靜和豐盈。

學會對生活去繁就簡,沒有了慾望帶來的負累,你才能精神飽滿,笑對生活的每一天。

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 天天要聞

2

言語極簡

你是不是經常為自己的話多而後悔?

年輕時總覺得滔滔不絕是一種能力,等你有了一定閱歷,慢慢就會發現:

對不該說的事保持沉默,才是最聰明的行為。

有一次,知名建造師李國強和老友一道參加飯局。

酒至三巡,很多人開始各種賣弄自己的知識。

他們有人肆意點評名家奇物,有人吹噓自己多厲害。

老友聽後,就跟李國強小聲說:

你可是行業大牛人,怎麼不說兩句。

李國強只是搖搖頭,轉而繼續看着那些人在那侃侃而談。

飯局散場後,李國強跟朋友笑道:

「我哪怕只年輕十歲,也會談古論今一番。但現在么,就算了。

我不喜歡聽他們吹牛,別人也不會喜歡聽我嘮叨。」

現實中有太多人習慣性吹噓自己,自以為什麼都懂。

卻不知話一多,只會惹人厭。

《心智》一書中說:表達欲太強的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信心。

中年以後,與人交流,先收起說教欲。

不賣弄學識,不廢話連篇,不拐彎抹角。

能閉嘴就閉嘴,能少說就少說。

當你能守口如瓶、謹言慎行,就能避免80%的煩惱。

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 天天要聞

3

工作極簡

《麥肯錫極簡工作法則》中說:永遠不要雜亂無章地進行工作。

尤其是中年以後,精力快速消退,熬不夜,更拼不了身體。

這時,只有極簡工作,才能避免過多的自我消耗。

商業諮詢師大島祥譽,年輕時精力相當旺盛。

他能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大事小事悶頭就做。

可在41歲那年,他一下子覺得精力不夠用了。

一邊是孩子的教育,一邊是公司的管理,很多零碎小事讓他頭疼不已。

他當即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從前那般無差別工作了。

他開始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有序安排工作。

自己只抓最核心、最重要的事務,其他一律分配給下屬。

調整工作思路後,他的工作量減少了,精神也恢復了許多。

最終,他把公司做大的同時,還寫了好幾本暢銷書,成為知名作家。

正如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所說:

整天只知道為瑣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然成不了大器。

因為有目的地工作,人才不至於被瑣事消耗。

從今天起,為自己制定一份極簡工作計劃。

專註20%的要事,避免80%的雜事,工作才能順風順水。

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 天天要聞

4

關係極簡

作家孫犁在文章中寫道,他曾經很愛交朋友。

但凡有人上門,他都會一邊從書房跑出來,一邊高興地喊着:來了來了。

可後來他發現,這些人來看望他,都是別有目的。

對方要麼是托他辦事,要麼是請他題詞作文。

過多的人情來往,佔據了他的時間不說,還消耗着他大量的精力。

年輕時,他還尚能應付,可行至中年,他明顯力不從心。

白日里客套的寒暄,鬧哄哄的場面,更是環繞在耳畔,讓他難以入眠。

迫不得已之下,他決定能不見的人,堅決不見。

從此他開始深居簡出,這才得以創作出《風雲初記》《鐵木前傳》等名篇著作。

就像作家余華所說: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生命中有太多社交都是無用的。

泛泛之交不僅不會幫你排憂解難,還會帶來麻煩。

所以與其為之傷神,不如把重心內收。

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去陪值得的人,才是中年人該有的醒悟。

5

信息極簡

有沒有發現,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每天大部分的閑暇時間都在看手機。

於是我們總會接收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有用的、沒用的,真實的、虛假的,積極的、負面的……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感到疲憊,正是因為大腦接收了太多無意義的信息。

此外,它們還會誤導你、消耗你,蠶食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年以後,人的精力、思維能力都開始走下坡路。

頻繁接收信息,會分散注意力不說,還會擾亂心智,以至於我們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少看一會手機,少刷一會短視頻。

當你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情,生活質量就會有大大的提升。

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 天天要聞

6

情緒極簡

醫學家露易絲·海曾研究過疾病與心理的關係,她認為:

「過度的憤怒會催生癤子;長久的情緒問題沒有解決,則容易導致高血壓;

鬱悶不樂、思想獃滯不流暢,和血液病有關;

長久忍受內心深處的憂傷與憤怒,則和癌症有關……」

對中年人來說,身體本就有很多疾病的潛在風險。

如果情緒再不處理好,則會雪上加霜。

著名中醫中里巴人說過一個案例。

有位中年人被裁員,一下子斷了收入。

心情不好的他,在開車時又跟人出了小磕碰。

想到要耽誤時間處理事故,那人氣得準備破口大罵。

結果還沒張口,因為急火攻心,引發了腦溢血,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自此,本就艱難的家庭,再遭重擊,妻兒只得以淚洗面。

所以人到中年,面對撲面而來的生活壓力。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先排遣內心的情緒。

學會開解自己,凡事多往好處想。

放下負面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才能把身體調養好。

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 天天要聞

巴爾扎克曾說過:

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該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成了掌舵的船長。

我們載着家庭和工作,跟隨着生活的浪潮,起起沉沉。

一事接着一事,一關緊着一關,讓人不得停歇。

如果還像年輕時那樣,事事滿負荷處理,日子只會越過越累。

學會抓大放小,該舍的舍,該放的放。

把生活調到極簡模式,卸掉物慾的枷鎖,以平和的情緒面對一切。

當身心背負的東西少了,人也就自然會變得輕鬆快活起來。

點個,與朋友們共勉。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