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上頭,你說了很多傷人的話,本以為伴侶會暴怒,但他卻溫柔地說:「我有點生氣,也有些難過,所以我冷靜一下再和你聊。」
當打遊戲連敗,你忍不住發火,伴侶卻溫柔地拍拍你的背說:「別生氣,喝點水後再來一把。」
此時你會發現,一個溫柔的伴侶,簡直堪比一位優秀的心理醫生。
這些話語和行為都很簡單,但似乎有魔法一般,能讓人的負面情緒被伴侶當下「溫柔的力量」穩穩化解。

你有多溫柔,就有多強大
溫柔,在心理學中,其實指的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一般具備以下特徵:
1. 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溫柔的人,往往能夠敏感地察覺自己的情緒,並及時做出相應的調節。面對不滿與衝突,TA 很少讓情緒凌駕於理智之上,而是在情緒激化之前先一步做出行動。
舉個例子,你因為一些事情冤枉了對方,和 TA 大吵一架,TA 雖然不開心,但會處理好自己的不滿情緒,認真分析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直到你了解事情的全貌。
2. 擁有強大的共情力
溫柔的人,常常具備優秀的共情能力(Empathy)。
TA 通常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另一半在不同情景下出現的某些行為,通過包容、共情和耐心,幫助對方建立安全感、緩解焦慮。
舉個例子,你和 TA 約好了今天去看一個展,你卻因為路上堵車,遲到了半個小時,導致錯過了預約時間,購買的門票也直接作廢。
正當你因為錯過了看展時間而懊悔、愧疚的時候,TA 卻主動和你說:「沒關係,在車上這麼久,是不是餓了?我們先去吃東西,吃完我們再看下午的票。」
3. 更容易接納現實,有成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情緒穩定,溫柔的人對生活的「容錯率」更高。不管發生了什麼,TA 們總是能快速適應當下發生的事情,並及時找到一個適合的解決方案。
還是以你們約會看展、你因為堵車遲到舉例子。當你還在懊悔自責時,TA 已經找到了另一個解決方案:改變原定計劃,先去吃飯,再去看其他時間的票。
哪怕還會有別的意外情況出現,TA 也能允許一切發生,像定海神針一樣穩穩地在那裡,總有辦法應對一切未知。
只有真正內核穩定、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在面對衝突或壓力時,選擇用柔軟的方式去回應,才有能力溫柔地愛一個人。
溫柔的人,是如何練就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可能有以下 2 個原因:
1. 從小被愛包裹着長大
根據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個體會因養育者(父母或其他撫養人)的不同照顧方式,形成不同的依戀類型,其中安全型依戀對溫柔特質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源於撫養者對孩子的細心呵護,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及時回應,會激活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形成內在的穩定感。
因為從小被愛包裹着長大,所以 TA 們在親密關係里更懂得如何好好地愛一個人。

2.希望被溫柔以待,所以學着這樣去愛人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更多人是成年後通過自身的「二次成長」或自我察覺,去重塑安全型依戀模式。
很多從小缺愛、受過內心創傷的人,因為希望被溫柔以待,所以也會學着用「溫柔」的力量去愛他人。就像那句話說的: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一把傘。
而當我們學會溫柔地對待他人,本身也是在養育那個曾經渴望被愛的自己。前者是先天養育環境生成的性格特質,後者是歷盡淬鍊後的柔軟,二者同樣珍貴而有力量。
溫柔的人能更堅定地捍衛自己
雖然具備溫柔特質的人會更願意包容另一半,以溫和的方式處理關係中的衝突,但這並不意味着 TA 們會在關係中一味地順從。
真正溫柔的人,有較強的自我主體性,能較好地守護自身的邊界。
主體性強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有能力的個體,而不是被他人凝視的客體,一切從「我」出發。
因此,當親密關係里的另一半提出「你要為了我無條件付出奉獻」等不合理需求時,TA 們可以堅定而溫柔地說出:「不,我不想/不願意/不喜歡……」這種拒絕,其實並不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反而會讓真正愛你的人了解你的底線在哪裡。
親密關係中,溫柔常常是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
當衝突來臨時,TA 會用穩定的情緒、高度的共情和智慧的邊界,穩穩地守護你。溫柔的 TA,可以悄無聲息地彌合關係中那些小小的裂縫,澆滅那些即將爆發的每個衝突瞬間。
願你能找到那個「溫柔而堅定」的人,一起自由自在,玩得開心。
即便沒有遇到溫柔的另一半,也願你可以成為一個溫柔的人,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他人。
原標題:《星空夜話 | 伴侶身上有這一個特質,說明你可能找對人了》
閱讀原文
來源:全國婦聯女性之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