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趙莉,今年36歲,高中畢業後就沒再繼續讀書。出生在一個小縣城,家境普通,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工人,辛苦了一輩子才把我和弟弟拉扯大。
我結婚已經十年,丈夫王建國比我大三歲,是個老實本分的人,在縣城一家工廠上班,工資不高,但勝在穩定。
我自己在一家小超市做收銀員,雖然辛苦,但好歹能貼補家用。我們家裡還有個七歲的兒子,調皮好動,但很懂事,從小就知道心疼我。
我們的日子雖然算不上富裕,但也過得去,房子是結婚時公婆買的,雖然是老小區,但至少不用背房貸,這讓我們比很多同齡人輕鬆些。可生活總有各種瑣事讓我感到心累,尤其是面對一些「親戚」的時候。
我媽家那邊的親戚不多,最讓我頭疼的就是表姐劉艷。她比我大五歲,從小在城市長大,家境比我家好太多。
她爸媽是做生意的,小時候我總聽我媽羨慕地說:「你看看你表姐,每次回來穿的衣服都不一樣,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
小時候我還挺羨慕她,可長大後,我才發現她那副**「理所當然」**的態度讓我越來越不舒服。
表姐結婚早,嫁了個生意人,平時住在一線城市,朋友圈裡全是高檔餐廳、奢侈品和各種旅遊打卡地。
我和她的生活天差地別,所以這些年聯繫不多。可前幾天,她突然給我發微信,說她要帶孩子來我們這座小縣城玩一趟,住我家。
「你家正好有空房間吧?我帶孩子去待幾天,省得住酒店那麼貴。」她的語氣理所當然,根本沒問過我的意見。
我當時就猶豫了,家裡雖然有一間空房,但那是我平時堆雜物的地方,而且她這一住,吃喝拉撒全要我管,心裏難免有些不情願。可想到她是我親表姐,推脫似乎不太好,最終還是答應了。
沒想到,她來了之後,才是真正讓我頭疼的開始……
02
表姐來的那天,拖着一個超大的行李箱,但打開後,我驚訝地發現,裏面幾乎沒什麼東西,只有幾件衣服和一條毛巾。她笑着說:「反正你家裡啥都有,我就不帶那麼多了。」
我心裏一沉,暗道這趟怕是要白吃白住了。
她帶着九歲的兒子,一進屋就開始挑剔:「哎呀,你家這房子也太舊了,燈光這麼暗,牆也該重新刷刷了吧?」她邊說邊拍着沙發上的灰塵,「你這沙發坐着也不太舒服。」
我忍住不耐煩,笑了笑:「條件一般,湊合住吧。」
她倒是不客氣,鞋一甩就躺在了沙發上,兒子更是撒開手開始翻我兒子的玩具,根本沒問過能不能玩。我兒子站在一旁,抿着嘴,眼裡滿是不情願,卻沒敢說話。
我原本以為表姐只是來住幾天,沒想到她打算在這待足一周,而且每天都要出去玩。
「你們這兒不是有個古鎮挺有名的嗎?帶我們去逛逛吧。」她第一天就興緻勃勃地提議。
我有些為難:「我和建國平時都要上班,你們可以自己去玩。」
她一聽就皺眉:「你們縣城又不大,哪有多忙?再說了,我人生地不熟的,帶着孩子不方便。」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我也不好再推辭,只能請了假,帶着他們去了古鎮。
到了景區,她開始各種買買買,給自己和孩子買衣服、小吃、紀念品,但她從頭到尾沒掏過一次錢,每次都是我結賬。我心裏窩火,可她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讓我不好意思開口。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整整一周。
她要去溫泉館泡溫泉,我買票;她要去農家樂吃飯,我買單;她要去遊樂場陪孩子玩,我請假帶她們去。她甚至還說要去縣城附近的一個高檔度假村住一晚,我一聽趕緊找借口推脫,才勉強讓她放棄。
這一周下來,我粗略算了下,前前後後花了快三萬,這幾乎是我和建國兩個月的工資!
我心裏越來越憋屈,可表姐絲毫沒有要還錢的意思,甚至連一句感謝都沒有,反而每天都在朋友圈晒圖,配文「小縣城的慢生活,悠閑又自在。」
我看着那些照片,氣得不行,可又不好當面撕破臉。
最讓我忍無可忍的,是她一點都不顧及我們的生活習慣。
她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然後才悠悠哉哉地起來,家務一點不做,連飯都要我伺候。
有一次,晚飯時候,我特意做了幾個拿手菜,想着讓她也嘗嘗家常味道。結果她吃了一口就皺眉:「你這菜怎麼這麼清淡?沒啥味道。」然後直接把筷子一放,「還是外面的飯店好吃。」
我忍不住回了一句:「你要是覺得不好吃,可以自己做啊。」
她一聽,臉色立刻變了:「你這話什麼意思?我是你表姐,來你家做客,你還讓我下廚?」
我氣得不行,剛想回嘴,建國拉了拉我的手,示意我別吵。我只能深吸一口氣,把火氣壓了下去。
可那一刻,我心裏已經徹底寒了。
終於熬到她要走的那天,我心裏鬆了一口氣。
她收拾行李的時候,還是那條唯一帶來的毛巾,其他東西基本沒動,倒是多了不少她這幾天買的東西。
我看着她的行李,心裏想着:她應該會給點生活費吧?畢竟這一周吃住都是我家的,她花的錢也都是我出的。
可她一點表示都沒有,臨走前卻突然拿出一包辣條,塞給我兒子:「小寶,拿着,這可是表姨特意給你買的零食。」
我兒子接過辣條,愣愣地看了看,低頭沒說話。
我心裏一陣發堵,臉上的笑容都快掛不住了。這一周花了三萬,最後就給我兒子一包辣條?
可表姐卻笑得很滿意,背着包就走了,連句「謝謝款待」都沒說。
我望着她遠去的背影,心裏五味雜陳。
03
表姐走後,我坐在沙發上,長長地嘆了口氣。
建國拍了拍我的肩膀:「以後這種親戚,少來往吧。」
我點點頭,心裏卻有些難受。畢竟是親戚,小時候也算玩得好,可如今的差距不光是物質上的,更是觀念上的。
她覺得我請客、買單、伺候她天經地義,而我卻不想再當那個「理所當然」的人了。
那天晚上,我把她的微信設置成了免打擾,然後拉著兒子去樓下散步。夜風吹過,我心裏終於覺得輕鬆了些。
有些親戚,或許該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