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美靜
「雙標」一詞,這幾年在公共討論中出現的頻率可以說極高,是人們在日常爭論中常常用以駁斥、嘲諷他人的說法。
雙標,即雙重標準,指對相同性質的事情,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或行為,亦或是對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結果產生不同的評判標準的情況。一般表現為對別人要求高而對自己要求低,或是對陌生的人要求高但卻對親近的人要求低,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可以,但你不行」。
昨天在市場買海鮮,聽到身邊一對父子的對話。
父親對小朋友說:「之前你答應爸爸說每天都要做20個俯卧撐,昨天你沒有做夠,卻告訴爸爸你做完20個了,這樣是不誠實的行為。」
兒子聽後低聲回應:「爸爸,我錯了,以後不會了……」
聽到小朋友的回應,爸爸滿意地笑了,繼續選購,沒過多久就選好了幾樣海鮮,遞給老闆算賬並付了款,這時我也剛好買完往外走,沒走幾步,小朋友舉着手裡的兩隻螃蟹說道:「爸爸,我們回家先吃這兩個螃蟹好不好?」這位父親對小朋友比了個「噓」的手勢,拉着他快步往外走去,並小聲對小朋友說:「快走快走,今天撿個大便宜。」原來是小朋友拿在手裡玩的兩隻螃蟹忘了還給攤主。
這位父親一邊教育兒子要誠實,自己卻在孩子面前做着不誠實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標。
「雙標」行為背後的心理緣由
從心理層面看,雙標行為是很明顯的歸因偏差。
常見的歸因偏差有三種。
1基本歸因偏差
是指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結為內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的影響。例如,公交車上有人踩了你一腳,你第一反應是對方是故意的,而不會認為對方是因為車輛顛簸而沒站穩。
基本歸因偏差是人們普遍的歸因偏差,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責怪別人,
而忽略外部因素。
2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是指對於同一行為,行為的實施者和觀察者會做出不同的歸因。
例如學生考試沒考好,作為行動者,他會歸因為題目太難、時間太緊、考試環境不夠安靜等外部因素,而作為觀察者的學生家長,往往會歸因為考生粗心大意、能力不足、心態緊張等行動者的內部因素。
3自我服務偏差
指人們常常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等內部因素,而把失敗歸咎於「運氣不佳」「問題本身就無法解決」等外部因素,從而高估自身行為的正確性,因而在做出判斷時,對自己或者自己認可的人具有較高的包容性,對於他人或不認同的人比較苛刻。
社會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在其著作《社會性動物》一書中寫到:「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我們自己比大多數人更客觀,更少偏差。我們偏見地認為自己不存在偏見!」人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存在偏見,這就是雙標的根源。
被人「雙標」對待該怎麼辦?
人們對於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情與在別人身上所發生的事情,天然地會給出一個不同的解釋。這種固有的偏見是內隱的,人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對別人的雙標,但若是別人雙標對待了我們,我們就會很快意識到,並且感到不舒服。
人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人雙標是無法避免的。有時候這些人並無惡意,只是雙標而不自知,對於他們的言行,我們可以:
冷靜客觀,理性回應
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受到干擾。
其次,以理性的態度回應對方。如果有人對自己工作標準不高,卻多次對你的工作進行批評,可以用冷靜克制的語氣提醒對方:「我理解你的擔憂,但是我也希望你能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你這樣一提醒,沒有惡意只是不自知的人就會有所意識。
嘗試換位思考和自我反思
面對非惡意的雙標,你可以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試着理解他們的觀點和思考方式,以便更好地溝通和交流,而不要急着去指責對方。有時候,你所認為的雙標其實是因為個體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在發生矛盾時換位思考一下,有助於矛盾的緩解。
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果發現自己也在雙標對待別人,此時就應先調整自己的言行,然後再與對方就此進行交流。
生活中也有人會惡意地雙標對待別人,為了一己私慾,或是以「所有人都會雙標」為理由做出這種行為。如果可以,除了必要的接觸,我們要盡量遠離這樣的人。在不得不與之接觸並感到不愉快時,我們要這樣做:
● 始終保持自信
堅信自己的價值和信念,不要因為別人的雙標行為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例如,工作中如果同事一邊爭取機會,一邊對你的努力冷嘲熱諷,這時我們就要保持自信,堅定自己的追求,向著目標努力前進,不要讓他人的態度左右自己的行為。
● 敢於表達觀點
面對別人惡意的雙標對待,不能一味地沉默、忍讓,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爭取公正的對待和評價。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盡量做到對事不對人,畢竟挑起矛盾並不是我們的目的。要冷靜分析,有理有據地表達,不要情緒化。
很多人討厭雙標,有些傷害人的雙標做法確實不可取,但不得不說,雙標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廣泛的現象。在情感和利益的牽絆下,人總歸是有多重標準的。
我們需要做的,是盡量遠離惡意的雙標行為,客觀對待他人的區別對待,理解自己的多重標準。我們也都該意識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雙標,才是最可愛的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