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講家是溫暖的港灣,但也是暴露人性醜惡的地方。世間最大的惡,是對血濃於水的親人自私、冷漠和刻薄。
美名其曰「為你好」,如果你不接受那就是不知好歹,甚至還會被稱之為不懂事。
進入婚姻後,逐漸地我才明白《都挺好》中,哥哥蘇明成暴打妹妹蘇明玉是對生活最大的諷刺。
兩個人之間的問題不僅僅只是父母的因素,成年人的善惡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明成從小就是家中最受寵愛的兒子,母親的溺愛導致他欺軟怕硬。
作為家中二哥對於自己唯一的妹妹,蘇明成從未給予過疼愛。很多人覺得這一切的惡果都是蘇母導致的,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小部分的原因。
中國人向來重視手足、親情。雖然偶爾在互聯網上,看到一些反目成仇的事情,但是多數人依然相信,大多數的家庭依然是父慈子孝。
但是蘇明成和蘇明玉之間的問題,着實讓人費解。
再怎麼樣,兩個人也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妹,還是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人。
蘇明成怎麼會下死手,他是有多麼恨明玉?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困惑。蘇明玉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會遭到對方的如此厭惡。
從小蘇母就不喜歡明玉,在家中帶頭歧視這個女兒。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位母親只想要改變兩個兒子的命運,一直信奉「女兒遲早要嫁出去」這個真理。
尤其是蘇明成,嘴甜似蜜一般將蘇母哄得團團轉,為了滿足他的需求,蘇母無節制地挪用明玉的資源。
父親的軟弱間接性導致蘇明玉爭強好勝,潛意識裡一直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得到一句誇讚的話。
沒有父愛和母愛關懷的環境下,明玉逐漸對整個家庭失望,就像是一個「外人」一般,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
她一度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偷偷的去做了DNA鑒定,結果讓明玉更加心寒。
明明是蘇母和蘇大強的女兒,蘇明成也是自己的親哥哥,為什麼一家人要這樣對待自己?
難道女兒就是原罪?日後會嫁人就應該被孤立在外?一次次的挪用後,明玉爆發了,離開了這個冷漠的家。
但是她心中依然期望,一家人完完整整。
多年後,蘇母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整個蘇家亂套了。
曾經隱忍多年的蘇大強開始變得又作又強勢,將孩子們的生活搞得一塌糊塗。
而家中最受寵的蘇明成,生活的「遮羞布」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長期的啃老他活得像個巨嬰一樣。
沒有母親的庇護,蘇明成勢必會方寸大亂,因為他沒有了指望和依靠。
有一句話說得好,將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倘若有一天這個人離開,所有的安全感和依賴感也會隨風消散。
蘇明成不就是最好的例子?蘇母去世後,他的種種行跡令人髮指。
母親的偏袒下,從小蘇明成就覺得父母的給予就是理所應當。
本就是應該自己擁有的,反而明玉要是侵佔一點點的錢財,兩個人就是利益上的衝突。
蘇明成活成了最失敗的樣子,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離不開他的母親。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同樣都是被庇護,明哲卻是另外一個樣子。
作為家中的長子,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呵護着妹妹,明玉和明哲的關係非常微妙。相比較明成,簡直不要太有人情味。
兩個人在葬禮上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兩個人就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本以為兄妹關係到此為止就已經是極致了,但是沒想到兩個人大打出手,甚至驚動了派出所。
不少人都好奇蘇明成到底有多恨,才能下如此重手?
朱麗是一名會計,在工作中和蘇明玉的公司,出現了業務上的往來,在此期間公事公辦的蘇明玉,因為一些公事得罪了朱麗。
蘇明成藉機發揮,認為明玉這就是在「報復」,於是靜靜地等候在車庫,一言不合將對方打成了重傷。
如此看來蘇明成頗有一種替妻子討回公道的感覺,事實上真的是這樣?
蘇明成將自己的妹妹比喻成了「毒蛇」措辭激烈,自始至終他都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將生活中的不幸,歸結到了明玉的頭上。
從本質上來講,蘇明成已經嫉妒到發狂。曾經整個蘇家最不起眼的人,如今混得風生水起,對於他而言也是一種打擊。
兩個人身份上發生了轉變,但是蘇明成的認知沒有動搖。
他覺得明玉就是裝,有兩個臭錢了不起,一直都心存不滿,只是朱麗給了他一個借題發揮的機會。
看似是因為對蘇明玉不滿,實則更像是宣洩他生活中的各種不痛快。
明哲美國留學,老婆孩子熱炕頭,不僅有體面的工作,而且社會地位也光鮮亮麗。明玉事業型女強人,工作能力出眾,是家中最有錢的人。
反觀蘇明成,這個男人有什麼?一身的臭毛病。
朱麗辛辛苦苦地賺錢,工作體面收入不菲。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支撐了兩個人的生活,一旦事業,就意味着蘇明成的生活質量下降。
勢必會引發婚姻中的矛盾,長期習慣啃老的他沒有任何的擔當,只知道逃避責任。
種種事情堆積到一起,蘇明成的負面情緒不受控制的渲染,拳拳到肉暴打蘇明玉,何嘗不是內心屈辱的釋放?
重男輕女的家庭體系中,根本不是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不是在父母的懷中就可以得到偏愛,而是利益上的犧牲。
蘇母權衡利弊犧牲了蘇明玉成全了蘇明成,作為家中的一份子,他非常明白自己擁有當下的一切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
諷刺的是這些所謂的體面,到頭來還不及對方的冰山一角。
過度的愛不是愛是一種縱容,蘇明成骨子裡的自私,趨使他理所應當的索取。
其次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蘇明玉的出生,對於蘇母來講是一種「妥協」。
本可以逃離蘇大強,和自己喜歡的人去過另外一種生活,她怎麼會就此罷休?
相比較蘇明成,兩個人完全是雲泥之別。蘇母如此偏愛這個兒子,更像是在彌補曾經的那個自己。
原生家庭的痛楚,體現在了明玉的身上,同樣也在蘇母的身上。
有一種父母不僅毀掉了孩子的童年,也毀掉了孩子的一生,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因為女兒將是「別人家的人」,所以過多的「投資」毫無意義。
所以明玉被逼着輟學,補貼家中的開銷。
有人覺得這是家中遇到了困難,實際上蘇家沒有遇到經濟難處,蘇母也會這樣做,就像是做生意一樣,女兒的價值僅限於此。
明玉沒有出現之前,蘇明成非常瀟洒,感覺自我良好。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心理上的不平衡母親的驟然去世,他整個人失去了理智。
蘇明成就像是一個過街老鼠一樣,就連最愛他的妻子朱麗也開始對他的啃老不恥,自然而然明玉成為了「背鍋俠」。
說白了,蘇明成就是一個巨嬰。蘇母去世的那一刻起,他才真正地成長了起來。
事後他的岳母像明玉求情,言之鑿鑿地將他稱之為沒有長大的孩子。
一個是30歲的男人,家庭中的頂樑柱被這樣描述,難道不覺得尷尬?
我覺得蘇家亂套,頗有一種諷刺的味道,生活中有不少蘇明成的例子。
理所應當的啃老,喋喋不休的抱怨,從未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就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樣。
看似是個成年人,做出來的事情還不如一個孩子。
重男輕女也好,養兒防老也好,這些都是借口罷了,這個社會中存在絕非偶然。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容易。蘇母的偏愛和溺愛,最終蘇明成自己買了單。這樣的人不值得同情,顯少可以徹頭徹尾的改變。
我很敬佩蘇明玉,她背着重重的殼前行,身心疲憊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依然綻放出了最美好的姿態。
成長就是一場歷練,沒有吃過苦的人不會對生活抱有感恩的心,更不會對親情珍惜。
《都挺好》的結局看起來很好,實際上有些「問題」,只是有人讓步了。
一家人稀里糊塗地過,是第二輪磨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