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大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
「95%的病都是婚姻帶來的。」
她表示:
在長期實踐工作中,她發現,我們社會很多婚姻不僅不會給男女雙方帶來幸福,反而是無盡的煩惱和痛苦。
可以這麼說,有些人結婚之前單身的時候,挺快樂挺開心的一姑娘/小伙,結婚之後,女的變成了終日抱怨不休的「家庭怨婦」,男的變成麻木不仁只知道賺錢的「工作機器」。
在她看來,大部分的病都來源於「情志」的無法抒發,比如說生氣,難過,痛苦,焦慮,憤怒等等情緒,淤積在內心深處,慢慢的就坐下了根,引發了各種有害的生理現象。
單身的時候,煩惱的無非就是自己的工作,掙錢,事業上那些事兒,但是外部世界的事情歸根結底是可以選擇的。
比方說你要是覺得這個工作不好,那咱們大不了換個工作,反正現在工作機會這麼多。
但是如果你結婚了,你對你的伴侶不滿意,對婚姻不滿意,可你這個時候不可能像換工作那麼簡單的,去換伴侶。
雖然說結婚了也可以離婚,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離婚並非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說大部分的病,都是婚姻帶來的呢。
因為我們社會的婚姻有這麼三大特點:
第一,有鮮明的買賣性質。
第二,在婚姻中互不體諒。
第三,有無關人等的干涉。
先說第一點。
為什麼說很多婚姻有買賣性質。
這裡當然不是說真正的買賣,而是說現在很多婚姻表面上是結婚,實際上是男方和女方之間,物化對方也物化自己的交換。
比如女方要采禮,不論說得多好聽,其本質還是女方父母問男方父母要的一筆「買斷費」。
收了這個錢,女方父母就好像是拿到了這麼多年的養育費用。
因為在傳統的眼光看來,結婚是女方嫁到男方家,從此女方就跟自己的父母沒關係了,要給男方父母盡孝,收入也要跟男方一起使用。
而男方付了這筆錢,自然不是白白付的,他們也要「物盡其用」,甚至還期待「物超所值」,「物美價廉」。
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家庭,女方嫁到男方之後,就整天幹活,掙錢,侍奉公婆,丈夫等等。
除了家務之外,當然還要承擔身為女人最重要的義務:生兒育女。
「給老X家傳宗接代」成為了女方應盡的義務,若是做不到,男方家就會發起責難,認為女方沒有盡到義務,言外之意「錢打了水漂」。
但是,我們人類的本質是人,而不是物。
這種把人當成物品,明碼標價,放在誰身上都會有強烈的屈辱感和幻滅感。
第二點,在婚姻中互不體諒。
在很多婚姻里,女方嫁到男方家裡,天然的要承擔各種家務,生孩子,照顧孩子,有時候還要照顧公婆等等。
很多女孩在原生家庭里,是在漠視、排擠、重男輕女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她們極度地渴求關心,偏愛以及安全感。
她們在原生家庭得不到的東西,就會拚命地對外部去索取。
而很多男生雖然說因為自己的性別,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受氣。
但是社會強加給男性這個性別一些責任,諸如「是男人就得養家」、「男人不可以軟弱」等等刻板印象,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性別枷鎖。
所以在這個地方,男女都是不自由的,都有自己必須面對的痛苦。
所以在婚姻里,就更難體諒對方,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比對方痛苦。
第三點,有很多無關人等對婚姻的干涉。
我們社會的婚姻,表面上看,是一男一女組建了家庭。
而實際上,我們這裡是非常看重家庭的,年輕男女組建家庭的背後,其實是兩家人的聯姻。
兩邊的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不肯放手,總想干涉、參與孩子的婚姻。
一件事,越多的人攪和進來,事情就會越來越麻煩。
有多少婚姻,都是因為長輩的橫加干涉,原本過得不錯的小夫妻,也被迫分手。
但是他們永遠都不會明白:
結婚的子女,已經是成年人,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但是很多父母,卻甘願讓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巨嬰。
綜上三點所述:
婚姻里很多夫妻,因為各自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互相體諒,從一開始婚姻就建立在物質利益交換的基礎上,自然會越過越憋屈,越過互相越是看不順眼。
漸漸地,各種病就找來了,形成了一種病態的婚姻模式。
討論:
結婚之後,你覺得身體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
婚姻帶給你的是幸福還是痛苦?
歡迎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