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是嬰兒時
大人們在田裡干農活
我獨自在地頭
我常常哭
哭成了習慣
不知道那是不是我最早的孤獨體驗
後來漸漸懂事
奇怪的是
村裡竟然沒有我這般大的孩子
於是我常常跟着母親去自家果園
果園的一頭有個不大的房子
我們叫它「樹房房」
我常常就在那個「樹房房」門口
用葡萄葉做餃子皮
用磚塊砸爛的草做餡
用面土做調料
做了一頓又一頓的餃子
再後來
我上了學
別人放學後都是幾個小夥伴一起寫作業
而我還是一個人坐在地頭等母親
常常是一個人哼着歌
寫完了作業
等我十來歲的時候
父母去忙農活時
都會把門從外面鎖上
我還是一個人
一個人在家
偌大的院子
有我踱步看書的身影
我也想去找一幫孩子玩
但那就得跑到很遠的其它村子去
偶爾去一次
感到很開心
但經常去
不可行
寒暑假的時候
我早早就寫完了作業
無聊至極的我
自己跟自己打牌
像極了《射鵰英雄傳》里老頑童周伯通自創的「左右互搏」
某次
我坐在房間的門口看着門帘發獃
門帘上的小動物異常可愛
看着看着
我竟不自覺地拿起手中的紙筆開始畫
片刻後
門帘上的小動物
躍然於紙上
不知道是家裡誰的鋼筆字帖
被我這個十來歲的小孩拿來練了個精光
那個年代有那种放碟片的機子
連上電視
可以看到錄好的視頻
我就是播放着那個
坐在電視機前
自學了所有的英語音標
我的優秀很快傳遍了方圓若干里
我就成了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沒人知道的是
我那孤獨又渴望玩伴的內心
似乎從未得到過滿足
我們的初中在鎮上
高中也在鎮上
我的父親就在這所高中教書
我住在他的房間里
去鎮上的初中上學
我們家裡還有農活
我的父親每天白天在學校工作完
都會回到家裡去
所以我每天放學回來
空蕩蕩的房間里又只剩我一個人
我除了學習似乎也沒事可干
學習成了我打發時間的唯一方式
有時候隔壁房間傳來一家人在一起的說話聲
我就特別想家
這所高中還有一些教師子弟也在那個初中上學
可是他們回來都能見到父母
而我不能
上高中的時候
學校里有宿舍
可我多年來已經習慣了一個人
學習的時候聽不得吵
於是我在校外租了房間一個人住
繼續着我的孤獨
大學那幾年
我沒有特殊的才能
也沒有出色的外表
學生會、藝術團這些好像都與我無關
除了上課
圖書館、自習室是我呆得最多的地方
後來上了研究生
冷漠的導師
冷漠的師門
我沒有興趣去破冰
我一個人
學着我喜歡的東西
有時候也羨慕別的師門那麼熱鬧
學生導師打成一片
可是我們師門
就是冰天雪地
想想總是心冷
剛工作的那兩年
也許是我有生以來最不孤獨的兩年
領導員工團結互愛
整個團隊有一種難得的溫情
然而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
我回到了家鄉的城市
再也沒有找到那種溫暖的團隊
多年來孤獨的我骨子裡的那點清高
讓我提不起興趣應對職場的種種
如今隱居
獨處的時光是自在的
但享受這份單純和自由的同時
也會感嘆人生常與孤獨作伴
難道孤獨是一種宿命
是不是有的人生而孤獨
孤獨是否又會繼而續寫孤獨
這個年代流行網絡上社交
很多人在網上侃侃而談
但是卻懼怕當面社交
電子產品的到來
人與人的關係似乎變得更加薄弱
有些人為此患了心病而不自知
也許我們都想走出去
奈何總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2019年年底
一場突如起來的疫情
讓這種孤獨的感受
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孤獨是一種情緒
孤獨不等於「一個人」
人多的地方就沒有孤獨嗎
當然不是
一群人的狂歡未必能夠消除孤獨
我們不再是小孩
有人玩就開心
我們想要和懂我們的人一起狂歡
可是這個世界怎麼了
懂我們的人少之又少
孤獨
漸漸成了這個時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