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信天,敬天,畏天,相信順天而有所作為,一定會有好報;逆天而胡作非為,一定會遭惡報。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3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請問大家:你的信仰是什麼?
有人說是上帝,有人說一家人幸福安康,有人說良心道德,也有很多人說金錢財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先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才能稱其為信仰。
什麼叫「信仰」?「相信」和「敬仰」。既相信又敬仰,才會產生信仰。
而且信仰一旦堅定,會產生十分強大的力量,對一個人的言行及價值判斷,具有重大影響力。
現在再想想你的信仰是什麼?它必須發自內心,讓你有所敬畏,且能產生持續的影響力。
其實,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無論你信仰良心道德、家人和樂、誠信做人,還是儒釋道,都會回到最根本的訴求:「天」。
可以說,我們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天」,比如我們動不動就說老天爺、老天保佑、老天有眼。
如果你連天都不信,還能信什麼呢?
1
從伏羲氏一畫開天開始,就奠定了「天」在中國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我們相信老天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而且完全可以證明。
第一,老天無所不知。中國人常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見什麼事情天都知道。
第二,老天無所不在。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我們一抬頭,天就在那裡,真的是無所不在。
第三,老天無所不能。天生萬物,當然無所不能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我們相信老天最公正、最正義,即使受了委屈,遲早會天道好還。
可以說,天底下只有中國人跟老天爺的關係最友善、最密切。
我們從天那裡得到很多哲學,這一點都不迷信,只是你不懂背後的道理罷了。
那「老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我們的觀念里,所謂的老天就是自然,而非其他的東西。
萬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離開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樣不能離開自然。
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江山依舊在,而人事已全非。人類社會再怎麼變,自然永遠不變,老天永遠在那裡。
所以,我們中國人信天,敬天,畏天,相信順天而有所作為,一定會有好報;逆天而胡作非為,一定會遭惡報。
換句話說,我們做人做事應該順應自然。因為一切合乎自然的都是正確的,不合乎自然的就算眼前是對的,遲早也是錯的。
2
那有人說了,天又不能說話,我怎麼知道天有什麼指示?
聖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天雖然不言語,但是會透過天垂象,也就是種種自然現象來警示人類,企望人能受到天的啟示而產生自覺。
但是,如今的人類,總是想成為大自然的主宰,駕馭自然,改造自然,野心勃勃地想征服自然,甚至認為人定勝天。
現在地球上氣候異常,連聯合國都警告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過異常氣候的日子。
這就是說,當今的種種危機,人類想辦法恢復正常,都是很難的。因為只有天地,才有辦法把它調整過來。
現在天地是在調整,可是又有人說,這樣調整有什麼用呢,只會越調整越亂而已。這就是人自己的問題了。
天地是有規律的,是會動的,人類把它破壞了,它很為難,已經沒有辦法正常地運動。
天地非常掙扎,才會有各種亂象的出現。這都是人類自己胡作非為的結果。
尤其近四百年來,歷史的重心轉移到西方,任由西方人去發揮。他們就是跟自然對抗的,結果怎麼樣呢?現在我們也看到了。
不好意思說很凄慘,只能說不怎麼樣。
3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了這麼一句話: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人是萬物之靈,有跟動物不同的神聖責任。
而這種責任為什麼不給全人類,而是單獨賦予中國人?因為只有我們中國人具有這種傳統和智慧。能者多勞,這也是自然的一種做法。
此時,我們必須勇敢地站出來,在這一方面多負一點責任,幫助天地自然,將種種亂象恢復過來。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重責大任。
具體怎麼做呢?就是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但是有一點要清楚,作為人,如果凡事只聽其自然,任其自然,那就和動物沒有兩樣。因為聽其自然,就是順應本能了。
為什麼老天對人有這種異於動物的安排呢?就是因為它給了我們不同的任務。
我們不是順着本能,我們還有意志力,就叫創造性。
作為有創造性的人,要記住,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的責任就是《易經》所講的「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來調整,實現人類和萬物的永續經營、生生不息。
4
人生的規律,只有一個,就是自作自受,誰都不例外。
我們必須慎重地去選擇,好好地去走自己的路。因為選擇就決定命運。
平時我們常常把責任推給別人,常常怨天尤人,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其實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你的所作所為,都將由你自己來承擔後果。這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好還的公正體現。
現在,我們敬天,也是一種選擇,敬不敬、信不信由你,敬到什麼程度、信到什麼程度,也由你。
但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想想伏羲氏一畫開天之前的自然景象,只有天,只有地,只有人。
我們要去體會伏羲氏的良苦用心,是要人類幫助天地來改善整個世界。
並在此過程中,感悟天地的無私,把對天的信仰,化成內心的道德律,做好自我修養、修行、修道的提升。
這才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責任,也是一生奮鬥的目標。
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