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思維模式的過程
進入一種思維模式,就如同進入一個新世界。
——《終身成長》
2019年的下半年,我開始帶寫作班,學員們的目的都是想通過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進而獲得一份收入。
在我帶了近100個學員後,我發現他們中存在兩種思維模式:有的學員專註於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有的學員卻不在乎這一點,僅僅是熱衷學習。
進一步跟他們溝通後,我發現,他們對能力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認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證明;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
諸如我跟學員之間常發生這樣類型的對話:
學員A:老師,我不行了,我覺得我就沒有寫作的天賦,底子太差了,我這樣是拿不到獎的,我的文章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看,其實我本職工作收入也還不錯,就是最近壓力大了,想擴展副業,多一份收入,現在看來,是我太天真了,寫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適合聰明人干,聰明人一點就通,我太笨了...
學員B:老師,我底子不夠好,你多擔待,希望不要嫌棄我麻煩。我不懂的會常常來打擾你的,你改我稿子的時候,不用顧及我面子,有什麼直接給我指出來,我會改的...
學員C:老師,你說的這個點,我這裡有寫的,不信,你看、其實你說的這個角度,我也想過,但是這樣的話寫的人就太多了,不夠特別,所以我就沒寫了...
進入一種思維模式,就如同進入一個新世界。
在個人能力固定的世界裏,成功是需要證明自己的聰明、天賦以及價值;
而在另一個能力可以改變的世界裏,則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學新的知識,發展自己的才能。
前者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後者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會認為遇到挫折就是失敗。
譬如:學員A和C屬於「固定型思維」:他們認為遇到挫折意味着失敗,得到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被炒魷魚、被拒絕等等,這些意味着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
學員B屬於「成長型思維」:自身沒有成長,即沒有達到想達到的目標,或者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意味着失敗。
其實,大家是正是因為不會寫作,他們才來學習的,寫作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新的知識。
掌握一項新技能就需要摒棄原有的成就,以「空杯心態」來調整自己,成長型思維的人很容易做到這一點,可「固定型思維」人會想要逃避。
如何判斷自己的思維模式
做一個簡單的測驗,回答表格里的問題,並判斷同意與否:
問題1和問題2是屬於固定型思維,問題3和4屬於成長型思維,在這個表格中,也可以將智力換成「藝術天賦」、「體能」、「商業技巧」等來試一下。
問題1和3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問題2和4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總的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1、腦波顯示不同
心理學家為了判斷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專門在哥倫比亞大學腦波實驗室,對兩種不同思維模式者進行了監測腦電圖的實驗:當他們回答很難的問題並得到反饋的時候,腦電圖顯示他們在哪些時刻感到有興趣,注意力更集中。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只會對反應其能力高低的反饋有興趣,他們的腦波顯示,他們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時注意力非常集中,
但他們在得到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的信息時沒有展現出一絲興趣,即使他們的答案錯了,對正確答案也毫不關心。
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才會高度關注可以提高他們知識水平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學習是第一要務。
2、對自身評價的準確度不同
成長型思維的人對自身的評價相當準確,TA會客觀的看待自己的狀況和水平。
他們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並且明確的知道,只要努力自己能做得更好。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要麼自視過高,覺得在某一方面沒人能超越自己,要麼就是說我不行、我沒機會、我放棄,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是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間的。
3、應對挑戰的心態不同
當你獲得一個機會的時候,譬如在你未預料到的情況下,被叫上演講台演講、突然被領導升職等,你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固定型思維的人第一想法是:我不行,萬一做不好那不是「打臉」了嗎?算了還是別去了。
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樂意接受挑戰,並將它們看成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只有做了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萬一自己沒做好,自己也獲得了學習的機會。
4、對失敗的看法不同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他把一個不怎麼樣的學校球隊,帶到了一個全美聯賽的冠軍。伍登教練說過:在你還沒有開口責怪別人之前,你還不算是一個loser(失敗者)。
失敗到底是一個行為,還是一個身份呢?
我們每個人都曾面對過失敗和挫折,但是如果我們一遇到挫折我們就想儘快撇清這一切,說:「這不怪我,要不是....我也不會...」之類的話。
這樣的思維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會將某次的失敗行為,上升到「我就是個失敗者、TA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但,當我們告訴自己「沒關係,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加強訓練,做到更好,至少我知道我的問題在哪裡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就是成長型思維的模式,失敗對TA來說,只不過是一次行為,改正就是了。
5、對努力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努力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因為他相信天賦,相信一個人的水平是基本不變的,他會說「這種人適合干這個,那種人不適合干這個」,
這種概念有了後,他就會認為,有天賦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敬。人們更願意獲得對於自己天賦的誇獎而不是努力的誇獎。因為對自己天賦的誇獎才會顯得你跟別人不一樣。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班上有個男生,上課睡覺、下課打籃球,可每回考試竟然都是前三。
他好像從來不用努力,就可以輕易取得好成績。
於是同學們都說他有「天賦」、「聰明」、「腦子活」,可事實上,家長會的時候,他的媽媽說,他早上很早起來學習,晚上學習到很晚睡。他這麼努力就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有天賦」。
這個同學當年確實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但是現在,跟我們一樣,成為了一個為了生活奔波的平庸的普通人。
《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從來不怕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多麼的努力,他總是在不斷的訓練,總是在詢問別人這是該怎麼做,然後自己一點點進步,不斷的超越自己越來越優秀。
我當年那個同學就是固定型思維的人,許三多這樣的就是成長型思維的人。
所以,其實核心應該是不斷的鍛煉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4個步驟
第一步接受
上文介紹了關於兩種思維模式的特點,相信大家看完後,會認為成長型思維模式明顯更容易獲得成功,這樣的理解是沒錯的,
這裡要強調一下,思維模式還分不同的場景,
譬如,同一個人TA在職場上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願意接受挑戰、遇到挫折積極應對、努力進修等等。
可是在感情、人際關係方面卻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認為:談戀愛是靠「偶遇」和「緣分」、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喜歡我的自然會懂我等。
我的一些學員在寫作方面因為自己的不擅長確實找了很多借口,準備打退堂鼓,在這一刻她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可她作為一個職場媽媽,努力的經營家庭、開源節流、尋找機會、克服困難、為家庭創造更多的可能,在這個時候,她就是成長型思維。
所以,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物。
我們不需要為自己是擁有固定型思維而羞愧或懊惱,我們只要客觀的認識這個事實,並接受自己固定型思維的那一部分,改變一個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是我們有了概念,知道自己的思維模式,我們就能降低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出現在生活中的頻率以及降低其產生的危害。
比如,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出現因為暫時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成績而氣急敗壞的想放棄,這時候你就意識到,是自己固定型思維在作怪,
你可以及時調整思維模式,讓自己知道一個事實,寫得好的人也曾經經歷了這個階段,你的寫作能力會隨着你正確練習而提升的,提升後就會迎來你想要的成績了,當下要做的就是,多寫文章多練習。
這樣就順利從固定型思維轉換為成長型思維了。
第二步觀察
第二步就是要明確是什麼激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那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會在什麼時候回來?
可能是在你即將面臨一個新挑戰的時候。有個聲音會在你耳邊說:「也許你沒有那麼大能力,小心別人發現你的真實水平」。
可能是你為某事在奮鬥,但是走入死胡同的時候。那個聲音又在說:「放棄算了,這太讓人沮喪了,你都那麼努力了,還是沒有結果,還是去選擇一點簡單的事情做吧」。
可能是當你覺得自己遭遇了巨大的失敗時,如:工作丟了、面試失敗、失戀、搞砸了某事。那個聲音又出現了:「你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堅強和有能力,你成為不了你想成為的人,算了,甘於做個普通人吧」。
我們要冷靜觀察,善於跟自己對話並對自己誠實。當你在某個你感到自豪的領域遇到一個比你優秀很多的人呢你在想什麼?固定型思維模式會對你說什麼?它會不會跟你說:你成為不了那樣的人,有沒有讓你對那人萌生了一些恨意?
固定型思維模式又會怎麼對待他人?如果你的職業是教育者,你會不會因為你學生的某一次表現,而對這個學生有「TA就不適合干這個」的評論?
如果你的職業是管理者,你會不會在某次員工發言的會議結束後,評論員工的個人才能?
如果我們身為父母,你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用學習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聰明,並讓孩子感受到,考試的分數和你對他的評價是掛鈎的?
當你了解了這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並明確了激發他出現的原因,不要着急去評價,先觀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
「失敗,尤其是公眾場合的失敗,是激發我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主要誘因。
在這個時候我腦子裡的聲音就會出現。她是我挑剔的母親,在固定型思維模式里,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是我總是會想到她。
我媽在遇到問題時會立即責備他人,以此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她拒絕而不是去擁抱失敗,這讓我擔心,如果有人看到我的失敗,會認定我是個失敗者。」
有次我跟我兒子在客廳,我媽在廚房炒菜,突然她破口大罵了起來:「誰買的胡椒粉、為什麼要買玻璃瓶子的?還要擺到這個炒菜的地方,現在摔壞了你們自己去弄吧。
」於是,我進去撿起了玻璃渣,我爸拿了新的容器把摔在上面的沒有弄髒的胡椒粉給重新裝起來,並跟我媽說:「你炒菜的時候別毛躁,就不會弄翻了。」
我媽立馬回懟起來:「我每天累死累活的,還要做飯,又是洗菜又是炒菜的,我哪裡顧得了那麼多,摔就摔了。」
我爸弱弱地說:「我並沒有怪你的意思啦。」
在這個場景中,我媽的固定型思維來了,我想把它叫做「無辜的小白兔」。
我也會這樣,當我不小心弄壞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心裏立馬會出現一個尖銳的女性聲音「弄個東西都弄不好,你還能幹什麼?你的眼睛就不能看一下,這東西很貴的。從小就這樣毛毛躁躁,長大了還是改不了這個毛病。」
於是,我心裏的「無辜小白兔」就出來了,她會立馬推卸責任,告訴我,不是我的問題,要不是....我也不會...,這樣的排比句會有一堆。
第四步教育
走過了前三步後,你現在知道了觸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並痛苦的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以及他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他有了自己的名字,接下來你就需要教育他了。
你越了解觸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原因,就越能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的時候保持警惕。
當你準備邁出自己的舒適區時,想一下,他會對你說什麼,然後你要告訴自己,為什麼要邁出這一步,並要求他跟你一起上路,你要告訴他:「我知道可能會失敗,但是我願意試一次,你能不能對我有耐心一些?」
當你遇到挫折時,他又再次出現了,你不要緊張,讓他把話說完,不要阻止他,然後當他稍微安靜下來的時候,告訴他你計劃從挫折中學習並前進:
「是的是的,你說得沒錯,我暫時還不擅長做這個,但是我認為我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讓我再試一試。」
當你壓力大,你無法相信別人能做好某件事情時,比如:你把孩子交給老公帶一天,你不放心,你不相信他能做好,擔心孩子受傷、你的下屬交給你的方案跟你想要的相差太遠,你覺得他完全沒有那個能力知道你要的標準是什麼。
這個時候固定型思維模式又悄悄的來了,並且開始在你耳邊叨叨:「他們什麼也干不好的,你還是得自己上。」
你可以對固定型思維說:「既然這樣,那咱們去問問他們,我能提供什麼幫助,能幫他們儘快完成任務,我可以成為他們的後盾,幫助他們成長。」
當你了解了原理,那你就要記住,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本來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你,讓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
他沒有找到好的方法去做到這一點,所以,你需要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他就可以幫助和支持你:讓他接受挑戰、不要放棄、在受挫折後捲土重來,幫助和支持他人成長。
這樣,你就會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樹立成長型目標
當你已經接受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兩種思維模式這個事實後,你也弄明白了引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原因,你還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取了一個名字,並且你會在他出現的時候,用成長型思維跟他對話,說服他跟着你一起踏上成長的道路。
可,這並不代表你的旅程已結束。
為了讓成長型思維開花結果,你還需要設定一個目標——成長型目標
首先,把這張圖打印出來,貼在醒目的位置,每天提醒自己兩種思維模式的特點;
然後,在你考慮一天要怎麼過的時候,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對我來說,今天有哪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對周圍的人呢?
在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機會的時候,制定一個計劃,並問自己:我將在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開始執行這個計劃?
去尋找一切辦法,將你的計劃付諸行動並獲得成功。
當你遇到挫折時,你就需要制定一個新計劃,並再問自己一遍:我將在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開始執行這個計劃?
不管你感覺有多麼的不好,都要去這樣做,獲得成功後,別忘了問自己:要保持不斷的成長,我還能做些什麼?
寫在最後:改變是痛苦且艱難的,但結果一定是值得的,共勉之。
為了方便大家的執行,我畫了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