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總在說這麼一句話,看似幽默,實際扎心:"父母存在的意義,就是每月1號準時到賬的支付寶提醒。"父子和母子的關係,在這個短暫的階段竟然開始用金錢衡量了。
而近段時間在短視頻平台上爆火的"挑戰要50萬生活費"的賽道也開始禍及大學生。恐怕這些大學生們根本不知道,很多博主拍攝這個視頻,為了節目效果,是跟電話對面溝通好劇本的,包括節奏、誇張程度等等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只有大學生們才會傻傻的用鏡頭記錄下,自己向父母索要小米SU7頂配版車價(52.9萬元)的荒誕對話。然後當這些視頻獲得百萬點贊時,不知道這些大學生們有沒有發現這場狂歡最終刺痛的是哪些人?最終這個迴旋鏢還是會落到自己的身上。
某高校心理諮詢中心2023年的調查顯示,67%的大學生與父母每周通話不超過1次,而82%的主動聯繫與生活費直接相關。這種被稱為"錢包親情"的現象。
隨着小米SU7ultra的爆火,在校園裡,圍觀豪車的年輕人中流傳着新梗:"全款拿下SU7需要三種人——有錢的爹、寵兒的媽,以及會P圖的自己"。當物質慾望遇上短視頻表演,卻揭開了家庭狀況的遮羞布。
當一位男同學問自己的父親要50.7萬買小米su7ultra的時候,其父言簡意賅的拒絕:"52萬9?老子綁鋼筋三年都掙不到這個數!"
而一位同學問自己父親同樣的問題的時候,父親沉默了一下,轉而推脫"找你媽要去,但當兒子堅持要的時候,父親突然以"信號不好"的理由,掛斷了電話。其實這個時候尷尬的不是他的父親,而應該是他自己。
而當一位女生跟自己的父親要錢的時候,還沒有撒嬌,電話那頭的回答竟然是"開學給你的卡里有!"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原本以為只是普通女生,結果人家一個電話讓別人發現高攀不起。
可是這不是最扎心的,一個女同學當找自己母親要錢的時候,母親支支吾吾說現在有點忙,而背景音也略有嘈雜。在母親掛掉電話之後,反轉來了,母親給自己的女兒打過來2123.71元。有零有整,可見母親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女兒打了過來,她知道自己給不了女兒那麼多,她以為女兒缺錢了。
可憐天下父心。其實筆者反感的是,這些要生活費視頻正在製造"倖存者偏差"——算法只推送極端的案例,讓普通家庭學生產生"全世界父母都該給50萬"的錯覺。就跟某乎全員985一樣離譜。
其實真正貧困的學生反而不敢參與這類活動,因為這等於是把傷疤再次揭開,讓所有人看到自己家庭的寫照。
不比較金額、不綁架親情、不消費苦難。才是高校學生們應當奉行的三觀!每個月多打幾個電話,並不費事,但是電話那頭的父母肯定能美好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