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2022年09月16日03:24:29 情感 1782

情感話題解讀,帶您走進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憂人,但你要懂得放過你自己!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文 | 風停夜泊

原創 · 抄襲必究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可以說,人活一輩子,雖然沒有生命的輪迴,但有因果的循環。

當一個人,要使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同時堅守住靜的妙境。那麼人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這是一個極為現實的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以「真情難求」的方式,各自以「價值交換」的形式存在。

有些人際關係之間,無需多言,就可以通過聽覺把承諾記在心裏。

有些人際關係之間,拍着胸脯的肝膽相照,不過是利益前面的一塊遮羞布。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有的人,為了你好,是真的為你帶去了好處。

有的人,看似為了你好,實際上,從來就沒希望你好。

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跋涉的人,多見一些人說:

我實話實說、這是為你好、我性子直……

曾經聽聞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刀子嘴的人,心比嘴還鋒利。

真正為你好的人,會設身處地為你考慮,為你的好是真的站在了你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真正的為你好,也在被接受和感恩中,一直被人讚美。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相反,有些人的為你好,是為了他自己舒坦。至於你到底是不是想要這樣的好,他從來就沒真正考慮過。

所以,這樣的為你好,一直以你不知好歹、活該又讓你備受折磨的存在。

我們常說,人這一輩子是一個修行的過程。

修行,是在修養中不斷頓悟自己、頓悟世事。

當一個人真正到了一定的高度時,因為一個「悟」字,便開啟了極致修行的大門。

《道德經》中說:言有宗,事有君!

講的便是,人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忠心。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並做到心口相一,同時又能不以己度人、以利益視人情的時候……

這個人,一定是在時間的沉澱中,成為受人敬仰和愛戴的人。

生存於世,活着是一種加滿玄機的曼妙與窟窿相對的尷尬。

唯有頓悟之人,才明白,這一輩子,一個人極致的修養,就是管好自己!尤其會做到如下3個不: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1:不背後論人長短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講到: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的釋義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現實人際關係中,越是背地裡樂得論人長短者,大都是嫉妒心強、私心濃、見不得他人好的人。

之所以背地裡論人短長,是想通過不光明的手段,讓他人深陷黑暗的深淵。

這樣的行為,是一種「暗爭」。因為,明鬥不過,只能如此。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真正修行到了極致的人,只管全力以赴經營自己的人生,從不以惡意傷害他人來成就自己。

人最好的修行,是修心!心善之人,必得心安。

如此之人,又怎會對他人品頭論足、不考慮他人現實現狀而對其共情呢?

品頭論足,與真正意義上的為他人好,從來都是正與邪的兩股力量。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2:不對他人的生活,干涉太多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這句話,堪稱《道德經》真本書給人最深指引的句子。釋義開來,便是:

人,應該保持着淳樸無華的本質,要懂得減少私心貪慾。

人大多數的不快活,都來自於超脫本心的貪念和私慾。

而過多干涉他人生活的人,一般是要在他人的生活中,獲得個人利益者。其中,最大的利益,便是他自己真切感受到的「存在感」。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通常來說,這種人,大都是內心缺乏自我認知和自卑的人。所以,才要通過過多涉足他人的生活,而讓自己獲得心靈上的自我滿足。

換句話而言,這樣的人,大都太「閑」了。

人的修行之路,是一段逐漸回歸自我的路。在回歸的過程中,從自我價值的實在打造,獲得成就。而這個過程,大都會讓人忙碌不堪,根本無暇顧及自己以外的瑣事。

尤其,不會閑到做出讓他人厭煩不已又讓自己招恨的事情來。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3:不隨便否定他人

對他人的一貫否定,是用自負掩蓋自卑的直接體現。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人,明明很自卑,卻不願意提升和蛻變,最後為了獲得外界的認可與贊同,就用否定他人來彰顯自己的「無所不能」。

婚戀關係也好、友情關係也罷,親人關係更是如此。一個人有多自卑,就會在各類關係中,對待自己親近之人有多少否定。

最後,人人得以疏離後,便再難做關係修復了。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道德經》這本書中還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說的是,每個人都有三種好的方式方法,只要掌握並保持它,人就會不斷獲得更好的修為。

其中,第一種是仁慈,第二種是儉嗇,第三是不敢在天下爭先。

人人都會有自卑的特質,但並非每個人多會因為這樣的特質,做出令人無奈的啼笑皆非事。

可以說,人生經營的修行中,自我認知佔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旦失去了自我認知,光為了掩蓋自卑而自負去否定他人,這一生也只可潦草了。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人生一世幾春秋,浮生年華似水流。若要餘生多自在,反向鏡我最難求。

《道德經》中還有一句格外令人頓悟的話講到: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一個人,在面對世事時,若懂得謙退無爭,就是在給自己留餘地、後路。越是謙退無爭之人,越能在眾人之中處在領先的地位;

同時,慣於將自己置於險阻本身的事情之外時,反而能在理智和清醒中,保全自己。

做人,往往因為無私和成全,而成就一己之私。

心理學中講,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貪婪的。但是,《道德經》告訴我們,自私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私。

一個人的極致修養:3個「不」 - 天天要聞

可以說,《道德經》之所以時值當下,仍然受人追捧,就是因為——它的問世,一直以歷代人的導師身份存在。讓人們在忘我、無我、畏我中,感受到活着的真正意義。

如果你身在一段人際關係中,遇到了惱人的事件,或者你想要讓自己的修為更上一層樓,真的強烈建議你看看《道德經》。

在這裡,把《道德經》這本書推薦給大家,相信潛心研讀的你,一定會有所獲。願我們以書會友,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情,是人在世間的煉獄。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才能修成正果!

—End—

話題討論:你認為,人最好的活法是什麼?把你心中不便對別人講的話,留在下方評論區吧!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