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在《皮囊》的序言里曾說:「蔡崇達是80後吧,我曾經說過,自70後起,在文學書寫中,父親就失蹤了,不是去了遠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懼、審視、反抗的對象,他直接被屏蔽,擱置在一團模糊的陰影里。而在蔡崇達這裡,父親出現了,被反覆地、百感交集地寫,這個父親,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着,全力爭取尊嚴。」雖然篇幅不多,但總算父親回來了。
子女之於父母,愛,是有所保留的;而父母之於子女,愛,卻是毫不吝嗇的。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命運多舛,在特殊的時局下,在動蕩的歲月里,那份對於兒子的深愛,足以抵擋一切不幸。也是這份愛,以書籍的形式漂洋過海,溫暖了一代又一代,感染了一輩又一輩。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別樣的風景,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愛的氣息。這氣息,如花香,沁人心脾;似美酒,令人陶醉。
在《父與子》這本漫畫集里,卜勞恩畫的全是與兒子之間的雞零狗碎。其中啼笑皆非的最多,也最有趣;其次,是詼諧幽默的,特別智慧;最後,是父子一起搞怪的,賊溫馨。本來嘛,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大事啊,不都是由一個個小事,最終穿成人生這條熠熠生輝的珍珠項鏈的嗎?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貪嗔痴慢,全是人生。《父與子》中,有對貪的不執迷,有對嗔的不執拗,有對痴的不執着,有對慢的不執拗。笨拙的畫面,幽默的言語,簡單的構圖,乾淨的故事,瞬間讓我們回到了童年,驟然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愛。
可於我,除了感知到綿綿不絕的父愛之外,還有教育。當今時代,父親幾乎是缺席的,但是,父愛不該缺席。所以,如何使得親子關係不缺失,是養育孩子的重要一環。如今的學校早已經陰盛陽衰,若家庭里再無父親的加持,孩子以後可能個個都會得軟骨病。男孩將無法真正地站起來。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高質量的撫育,卻是平庸、優秀和傑出的分水嶺。所以,奉勸已經有孩子或即將有孩子的家長,別在該陪伴的時候選擇偷懶,否則,社會的反噬,會讓你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