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貴的人,不太合群,享受孤獨

2021年10月02日20:21:10 情感 1555

01

大學教師陳果說過:「真實是最高的高貴,美只有真假之分,以真為美。」

可是,什麼是高貴?

大部分的人以為,一個人特別優秀,走到哪裡,都是出類拔萃的樣子,比別人高出一截。這就是高貴。

其實,高貴不僅僅是比別人更高,還可以是低人一等——既有高山流水的韻味,也有大海的氣勢磅礴。

合群不合群,是一種外在的表現。當一個人把群體看透了,活成了自己,並不斷超越自己,人生的貴氣,就自然顯現了。

真正高貴的人,不太合群,享受孤獨 - 天天要聞

02

盲目合群,埋沒自己。

人和人,需要保持距離,否則就會互相干擾,就像兩塊石頭,同時丟進水裡,不知道水花到底是誰的。

二十年前,我的兩位同學小李和小張,相約一起去東莞打工。

小李頭腦靈活,還很愛學習。很快,他成為了某工廠的技術骨幹。小張獃頭獃腦的,一直在底層當工人。

小張很不服氣,也跟着小李一起學習。小李看過的書,他都要看一遍。

一晃,三年過去了。小張還是一事無成,他找到一位人生導師,問:「憑什麼我不行?」

導師說:「你還沒找到自己,你只是盯着別人的位置、金錢、面子。」

古時候,有一個叫醜女東施的人,看到美人西施生病了,皺着眉頭走路。她以為很美,就認真模仿,反而變得更丑了。

小張就犯了「東施效顰」的錯誤,他只是重複走別人的老路,反而迷失了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盲目去模仿別人,或者加入別人的團隊,難免會被同化。更有可能,每天都做着違心的事情,心情糟糕到了極點。

比方說,一群人去爬山,你去東邊看日出,別人要去西邊看流水。為了遷就別人,你錯過了日出。

想一想,沼澤地里有很多的爛泥巴,並沒有人分得清,到底那一塊泥巴有特別之處。即便泥巴里有一塊石頭,也早已面目全非。

真正高貴的人,不太合群,享受孤獨 - 天天要聞

03

學會獨處,方能出眾。

叔本華說過:「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索,才能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他人的思想就像夾別人食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脫下的舊衣衫。」

小時候的叔本華,父母是當地的商業望族。父親讓他去一家漢堡店打工,但是他非常厭惡商業,憧憬文學。父親過世之後,他擺脫了束縛,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夢想——讀書、寫作、思考。

任何時代,能夠讓一個人出頭的,總是「標新立異」。剛開始,他的行為是很難得到認同的,但是假以時日,他就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

比方說,在我們身邊,常常有一些成年人,對工作不感興趣,卻常常去圖書館。當他的工作業績一直下滑的時候,他反而通過考試,拿到了一些資格證,跳槽去了更高層次的單位。

不合群,表面上是形單影隻,其實是一個人靜靜地享受孤獨,提升生命之美。

其一,圈子很乾凈,甚至一個談得來的朋友,都沒有。如果是「共利」的朋友,那麼彼此都是戴着面具的,聊天、簽約、分紅,都是非常自私的,表面上笑嘻嘻,內心卻恨不得把對方掐一頓。這樣的朋友圈,全部都需要拋棄。

沒有了利益圈,又不想隨意入圈,那就註定是一個圈外人。

其二,思想很純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不人云亦云。一個人做的事情太多,難免會手忙腳亂。如果單純做一件事,很快就能成功。

有頭腦的人,不會隨意接受別人的指揮和建議。按照自己的想法,另闢蹊徑。

其三,精神很獨立,從不依靠任何人,總是一個咬牙堅持。戒掉了對別人的依賴,那麼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哪怕走了彎路,也不會找人訴苦,而是自己尋找另一條路。

「世上本沒有路,走得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事實上,每一條路,第一個走的人,才顯得特別偉大,還會被人當成是「旁門左道」。

其四,言語很少,或者沉默到了極致。不說話,是尊重別人,也是不動聲色地觀察,一舉兩得。

如果一個人,做到了以上四點,那麼他就會顯得很特別。在茫茫人海之中,一眼就能被發現,並且受人尊重。

真正高貴的人,不太合群,享受孤獨 - 天天要聞

04

貴氣之人,和而不同。

論語·子路》里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個很高貴的人,並不是一直拒絕合群,而是抱着合群、不合群都很自由的心態,和同層次的人交往。一旦同層次的人,被他超越了,就及時退群。

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為了不合群,做一些奇葩的事情,其實是嘩然取眾,反而顯得自己很低級。

對任何人都有好臉色,但是不跟從和迎合,還能獨樹一幟,那麼他在淤泥之中,也會冒尖,就像一朵盛開在荒原里的野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商人,一不小心把夜明珠丟進了一大堆珍珠里。他尋找了半天,都無法找出夜明珠,畢竟所有的珠子外形都差不多。

商人的妻子說:「別急,等一等就知道了。」

商人疑惑不解,只能聽從妻子的安排。

到了夜裡,妻子把家裡所有的燈都關了,把門窗關好,不讓月光照進來。一道亮光,慢慢浮現出來。順着亮光,夜明珠就找到了。

深以為然,一個人真正的貴氣,不是外表的奢華,而是生命的氣質,內心的品格,人生的成績。再多的雜物,也不能把它隱藏。

社交是生活的必須,孤獨是做人的品格。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