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過節,年輕人不愛走親戚,真不懂親情嗎

2021年09月22日21:32:17 情感 1087

傳統中秋佳節到來,萬家燈火,家家喜氣洋洋,賞花詠月,載歌載舞,歡度佳節……

不知你是否感受到了這種隆重的中秋節日氛圍,又走了幾家親戚?

除了小長假讓人稍微開心一下之外,在這個節日里,你還感受到了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

有位朋友說:節日年年過,熱鬧的氛圍卻漸漸淡薄,哪有什麼熱鬧與精彩?所謂隆重的節日氛圍,它終將只存在於文本中,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

你贊同這句話嗎?

我們為什麼要過節,年輕人不愛走親戚,真不懂親情嗎 - 天天要聞

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這樣一種說法:年輕人不愛過傳統節日,因為他們已經不傳統了。在當今年月,有幾個年輕人還願意過節走親戚?又有幾個年輕人還懂得傳統意義上的親情?

這番話意味深長,在很多年輕人心裏,傳統大節日最大的意義大概只剩下了可以放個小長假,可以有時間輕鬆一下,而不是可以見一見親戚、親人。

看過一篇報道,在不少年輕人的社交圈子裡,已經沒有了親戚這個詞,所以他們不愛走親戚。

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我曾看過一項數據,千禧年之後的一代人,親情的範圍在不斷縮窄,漸漸變得僅限於身邊的親人。

當節日的味道變了,節日的氛圍自然也就變了。

不用說00後,就是很多90後,親戚關係也在漸漸變得模糊。

中秋節前,我爸讓我弟弟去看望我舅老爺,買了很多禮物。我爸那忙不開,要去看我姑奶奶。

無奈的是,我弟弟根本就不認識舅老爺,不知道他家在哪裡。由於摸不到門,弟弟白走了一趟,沒找到就回來了。

因為這件事兒,我爸慌慌張張親自跑了一趟。我弟弟被爸爸批評了一頓,說他沒用,連親戚都不認識了,就不知道打個電話,問個門!

其實這不怪我弟弟,就算我在老家,爸爸讓我去走親戚,我也不一定能找到舅老爺的家門。

或者說,舅老爺的家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我這個親戚。就算找到了,也就那麼回事兒,寒暄幾句,代爸媽問候,放下東西轉身就走。

第二天,舅老爺的後輩們再來我家一趟,相當於禮尚往來,還記得彼此的親戚關係。

這種親戚有親情嗎?

嚴格來說是沒有的。

舅老爺、舅奶奶只認識我爸爸、媽媽,他們的後輩說不準都不知道怎麼稱呼我爸,更別說認識我弟弟。

從這個意義上講,既然如此,何必去生臉碰生臉,自討沒趣?

從爺爺奶奶的角度講,這是鐵打的親情,誰也改變不了。但是如今呢,爺爺奶奶早就不在了,所謂的親戚就慢慢變了。

我們為什麼要過節,年輕人不愛走親戚,真不懂親情嗎 - 天天要聞

對於很多人而言,過節走親戚送禮是傳統,但最多也只是維持一個形式而已。

只有要一方停止了送節禮,另一方就自然而然斷了。幾代人之後,當長輩們不能做主,所謂的親戚關係,誰還記得誰呢?

這並不是說人心現實,而是社會本就現實。最怕的就是,你把別人當親戚,別人不把你當親戚。

不能否認,生活的變遷本就是悄然進行的,時光流逝很殘酷。經年累月,不知不覺間就改變了很多人的原本認知。

在我不少朋友們的心裏,那些遠門的親戚已經漸漸變為一個符號,越來越沒有實質的意義。

我問過不少同事、朋友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親戚。這是真的,並不是胡言亂語。

當年學習忙,外地求學,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後來工作忙,競爭激烈,根本就沒有精力去了解親戚們,更別說去走動。

有位朋友說,你過得落魄,他們看不起你,不願和你做親戚。你過得比他們好,他們會眼紅你,兩面三刀。年輕人可不講那套含蓄的說辭,喜歡直來直往,所以有些親戚就無所謂了。

很多人早就看透這個邏輯,逢場作戲的親戚,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壓力源之一。

我們為什麼要過節,年輕人不愛走親戚,真不懂親情嗎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會這樣呢?

說到底,還是生活壓力大,正是因為這些壓力,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被生活漸漸拋棄掉了。無奈的是,傳統的文化在流失,漸漸僅限於形式,而我們卻無法阻止。

在以前的婚姻文章中,我曾寫過幾個很經典的現實生活問題。

有不少90後,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大,有些人工作了好幾年,手裡連3萬塊錢都攢不下來,甚至有的人連1萬的積蓄都沒有。

作為「月光族」,還有很多人經常藉著花,工資撐不了一個月,經常寅吃卯糧。生活看似風光,一旦遇到用錢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很落魄。

有人就說,工作那麼多年,每天累死累活,就是攢不下錢。等到談婚論嫁的時候才發現,生活太過於坎坷。恍然發現,談戀愛不難,結婚成家不容易。

再者說,有些人就是結婚生子,還不一定能過一輩子,婚姻那麼短,又怎麼能談長遠?

如此場景,很多人早已自顧不暇,當然就顧不上其它的事情。

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不能全怪年輕人不懂親情。因為親情是相互的,別人不懂你,你又何必去懂他們?

我們為什麼要過節,年輕人不愛走親戚,真不懂親情嗎 - 天天要聞

那我們過節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讓你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

大概就是為了寄託一種美好的心愿,每個人的偏愛都是有偏差的,與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關於懷舊,那種情緒往往又是相似的。

喧囂之後,才懂得傳統的可貴。

很多人說,職場上,有交往沒交情,所以內卷很嚴重。

比如同事爭吵,即便雙方在領導的壓力下互相說了一聲對不起,又有多少真心道歉的成分?

不能否認,當今的人際關係比十幾年前複雜得多,處處都是競爭。心有多現實,社會與生活就有多現實。

生活的落差改變了很多人的價值觀,有不少人已經變得只講立場,而沒有原則。

不說太遠,就說孝道,這是傳統美德。可是,有多少年輕人記得什麼是孝?

過年過節,別說給父母買件保暖的衣服,就是買雙襪子,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他們喜歡「雲孝順」,在網絡上表達多麼孝敬父母,血濃於水,親情比海深,可現實中全靠一張嘴。

我在某短視頻上看到這麼一件事兒:

一位年輕女孩的媽媽去世了,她穿着白袍跪在地上哭,還時不時拿美顏手機自拍。拍自己哭泣的表情,刻意擺弄姿勢,顯得楚楚可憐。

下面配文,我好可憐,媽媽去世了,我連夜坐了6小時的車才趕到醫院,可惜沒看到媽媽最後一面,女兒為您盡孝來了,大家能不能給個贊?

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這算個什麼事兒呀!

非得發出去讓人看到了你哭,給你點個贊,誇你一句長得漂亮,給媽媽臉上增光,才是孝嗎?

人人都想被人在乎,可是「在乎」這個詞本身就是很奢侈的,就怕用錯了地方。

我們為什麼要過節,年輕人不愛走親戚,真不懂親情嗎 - 天天要聞

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舶來的節日那麼多,我們民俗傳統中的含蓄內斂還剩下多少呢?

有些父母不善表達,對孩子任勞任怨,以為孩子太小,不懂事兒。時間久了,傳統的變化就影響到了自己。當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動了,還會覺得孩子小,可孩子往往比他們現實!

現實殘酷不殘酷,通常和承受力有關。越是殘酷,越需要靜下心來感受一下傳統。

這就是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如果沒有傳統的約束,很多家庭早就散了,更別說更遠一點的親情。

從這個角度上講,這就是過節的意義。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修車棚里的「月光寶盒」:打開父親沉默的愛 - 天天要聞

修車棚里的「月光寶盒」:打開父親沉默的愛

那年深秋的夜晚,我在老家雜物間翻出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皮盒。盒蓋內側貼着張泛黃的日曆,1998年9月12日被紅筆重重圈住——那是我被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的日子。盒底散落着醫院繳費單、中藥藥方,還有張皺巴巴的便簽,上面歪歪扭扭寫着:「砸鍋賣鐵也要治
藏在快遞盒裡的秘密:當我拆開母親寄來的第108個包裹 - 天天要聞

藏在快遞盒裡的秘密:當我拆開母親寄來的第108個包裹

上周收到母親寄來的包裹時,同事們又開始打趣:"你媽是不是開快遞公司的?"我笑着拆開牛皮紙,二十包真空包裝的槐花蜜滾落出來,最底層壓着張泛黃的便簽:"新蜜,記得每天沖一杯。"這是母親今年寄來的第18個包裹,而從七年前我到外地工作起,這樣的包裹
凌晨三點的急診室,我終於讀懂了父母的「謊言」 - 天天要聞

凌晨三點的急診室,我終於讀懂了父母的「謊言」

凌晨三點零七分,急診室的熒光燈刺得人睜不開眼。消毒水的氣味混着此起彼伏的呻吟聲,我攥着繳費單的手指冰涼。走廊盡頭傳來熟悉的咳嗽聲,轉頭看見父親弓着背蜷縮在塑料椅上,母親正用掌心輕輕拍着他的後背,像哄着小時候發燒的我。
准婆婆用二手貨當婚房:二婚女孩的尊嚴,真的一文不值? - 天天要聞

准婆婆用二手貨當婚房:二婚女孩的尊嚴,真的一文不值?

「看到全屋二手傢具時,我突然明白——在她眼裡,離過婚的我,連套新傢具都不配。」最近,一位網友的婚房經歷引發熱議:她曾有過失敗婚姻,如今遇到真心相待的男友,卻因「二婚」標籤遭准婆婆嫌棄,不僅被安排二手房當婚房,屋內更是堆滿不知從哪淘來的二手貨
冤案,當罪魁禍首找到時,已經晚了 - 天天要聞

冤案,當罪魁禍首找到時,已經晚了

冤案,當罪魁禍首找到時,已經晚了。1986年,汪英和劉青兩人結婚。汪英漂亮,劉青高大英俊瀟洒,人人都說,金童玉女非常相配的一對。酒席整整擺了30桌。酒席後回到家,汪英劉青和父母家一家四口,一起清點收回的紅包。
被婚姻、家庭折磨多年的中年人,要「另謀出路」了 - 天天要聞

被婚姻、家庭折磨多年的中年人,要「另謀出路」了

01絕大多數中年人都抱怨,人到中年不如狗。「不如狗」的根源,究竟是什麼?一針見血地說,人到中年不如狗的根源,就是讓人既愛又恨的婚姻和家庭。不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一提到婚姻和家庭,絕對會各種抱怨。但是,又無可奈何,畢竟日子還需要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