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張恆手搓八道馬赫環:劃破應試教育灰暗天空的一道閃電

山東臨沂初中生張恆自製袖珍火箭,發射後尾焰噴出八道馬赫環。此新聞在年前已有報道,在高中實行周末雙休引發的爭議聲中,被網友重新提及。

我在想:我們周末還要將學生關在教室,殫精竭慮搞應試,煞費苦心提分數,埋沒了多少英才啊!

臨沂第十中學學生張恆跟着B站上的UP主學習製作火箭。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建模編程,製作燃料、發射平台。將廚房當實驗室,將卧室當裝配間,將淘寶當材料庫。他花98塊錢購得壓力傳感器,還有12塊包郵的304不鏽鋼管,3毛錢一顆的鈦合金螺絲。自己設計圖紙,通過二手3D打印機製成外殼體,又找當地工廠加工製作發動機。

他自己設計的固體燃料配方,燃燒溫度能達到1800℃,相當於普通煙花亮度的300倍。

他做出了能噴射8道馬赫環的迷你火箭!要知道五代機殲-35隻能噴出6道馬赫環!

航天四院的專家來考察後發現,他用的膨脹偏轉噴管技術,正是NASA久攻不克的微型發動機難題。

他爸爸是貨車司機,媽媽在超市做貨架管理,全家月收入不到8000塊。

張恆通過自學完成火箭發動機設計、燃料配比等專業課題,其自研燃料在3000米高空穩定噴射出8道馬赫環,這一成果已超越現役五代機技術水平。每道馬赫環代表超音速燃燒技術的突破,而8道環的形成意味着他掌握了火箭發動機核心參數調控能力,被專家視為"觸碰六代機技術門檻"的實證。

實踐驅動創新。張恆利用3D打印、煤氣罐等日常材料完成精密實驗,證明基礎教育階段培養的動手能力與科學思維,足以支撐尖端技術探索。這種「廚房造火箭」的實踐精神,正在被高校納入空氣動力學教材。

美國五角大樓對此事的激烈反應,折射出中國青少年科創能力對傳統技術優勢國家的衝擊。用紗窗改造的激波觀測裝置,與2.3億美元的風洞實驗室形成荒誕對比,暴露基礎科研資源配置問題:高大上的科研資源不是科創活動的障礙,大力未必出奇蹟!

當3D打印拉低科研門檻,當網絡課程跨越知識鴻溝,當DeepSeek拆除門第高牆,每個懷揣星辰大海的學子,都能成為改寫太空競賽規則的追夢人!這或許就是中國航天最強大的「燃料」——不是美元堆砌的實驗室,而是3億青少年心中躍動的科學火種。

張恆絕不是孤例。

創辦宇樹科技的王興興初中時嘗試用手工製作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還曾用零花錢購置材料製作14自由度雙足機械人,零件全靠手工打磨。其動手能力非同凡響!

還有深圳科技少年團隊在世界機械人大賽中奪冠,他們的作品涵蓋智能井蓋開發、手部無接觸消毒儀等,展現多學科融合創新能力。

我們要保護好青少年熱愛科學的寶貴火種,為他們提供燃燒的艙室和時機,至少不要佔用他們自主探索的時間。

我們還可以將他們組織起來,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指導,為他們聘請專家,為他們提供研發平台。

大學應該為這些特殊人才開闢專屬通道,而非用高考成績將英才拒之門外!

全社會都要重新審視應試教育和科創活動的深刻矛盾,對應試教育大聲說「不」,對科創活動、藝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大力支持,讓中小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都能形成自己的特長,都能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上大學不再學,大學畢業即失業,多麼尷尬!多麼可悲!

張恆的科創奇蹟表明:高科技並不神秘,高科技並非高科技人才的專利;高科技人人可為,高科技就在身邊!

只要我們有一顆熱愛的心,只要我們有一顆包容的心,我們的教育就一定能創造奇蹟!

高中周末補課太愚昧,可以休矣!

科創活動太重要,大可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