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在華中農大舉辦

極目新聞記者 鄒浩

通訊員 晏華華

4月20日至21日,第四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辦,來自湖北省45所本科高校的123名教師(團隊)同台競技。經過激烈角逐,華中科技大學萬琳教授等23個教師(團隊)獲特等獎,華中農業大學邵繼中教授等26個教師(團隊)獲一等獎,海軍工程大學付天暉教授等34個教師(團隊)獲二等獎,武漢輕工大學王北海教授等40個教師(團隊)獲三等獎。華中農業大學獲特等獎6項、一等獎3項,同時獲評優秀組織獎。獲特等獎的團隊將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大賽。

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被譽為「教師教學競賽中的奧林匹克」,是高校教師認可度最高、難度最大的比賽之一,賽事對促進教學改革創新、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發揮了積極作用,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湖北省賽以「推動教學創新,培養一流人才」為主題,大賽按照「四新」建設、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產教融合等領域設7個大組,設置了網絡評審與現場決賽兩個環節,其中課堂教學實錄視頻、課程教學創新成果報告為網絡評審,教學創新設計彙報為現場決賽。

教學團隊在場外模擬答辯

參賽教師(團隊)注重以課程創新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新工科組,華中科技大學萬琳教授主講的《計算機圖形學》是一門計算機、數學、物理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課程通過重構知識體系、構建實驗框架、建構「認知空間」等方法與途徑,着重提升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授課教師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與專利,學生在多個創新創業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一批學生畢業後從事計算機圖形研發工作,在國產gpu和國產圖形引擎領域取得新突破。

參賽老師試講

本次比賽多位教師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凸顯了教育數字化改革趨勢。在新文科組,華中師範大學甘瑋團隊帶來的《音樂教育數字化理論與實踐》是一門學科領域的首創課程,課程旨在培養掌握理論、創作和技能的複合型音樂人才,課程自主研發了可視化、多元化和科學化的教學工具,併入選2023年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的觀摩點,獲得了2項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和1項國家標準立項。

大賽還突出了課程思政導向。華中農業大學曹敏惠教授主講的《有機化學》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農業與生命科學前沿、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培養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情懷和科技報國擔當,教師團隊持續提升課程思政系統性和科學性,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貫穿全程,創設立體育人場域實現浸潤式育人。在課程帶動下,一批學生回到家鄉用有機化學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位參賽教師開講

在課程思政組,武漢大學楊杪老師主講的《診斷學實驗》課程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人文修養,培養「大醫精誠」的好醫生,一批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自發堅守崗位守護人民生命安康。

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湖北省賽由湖北省教育廳指導,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前三屆湖北省賽分別於2021年、2022年、2023年由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承辦,今年已是華中農業大學連續第二年舉辦這項賽事。學校在傳承好上屆大賽的基礎上,將本屆大賽組織、服務工作做到更細、更實、更精。60餘名「紅馬甲」青年志願者全身心投入,在大賽期間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大賽教學創新設計彙報環節進行了全網直播,6.25萬人次觀看了線上直播。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工作人員表示,各高校還將及時總結和凝練大賽成果,切實加強賽後反思和成果推廣,着力促進大賽成果充分轉化運用,繼續發揮大賽的促教、促學、促研、促建、促評、促創等作用,助推湖北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