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Guizhou Minzu University),簡稱貴民大,坐落於貴州省貴陽市,由貴州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民委共建高校、入選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次高校和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高校、貴州省重點建設高校,由華東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對口支援建設。
學校創建於1951年,原名貴州民族學院,2012年經教育部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貴州民族大學。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有花溪和大學城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183畝、校舍面積76萬平方米,圖書館有紙質圖書187萬冊;設有23個學院,開設81個普通本科專業;擁有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有專職教師1245人,全日制在校生19598人。
歷史沿革
- 貴州民族學院時期
1951年3月,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向西南軍政委員會申請成立貴州民族學院的請函。
1951年3月17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民族處同意成立西南民族學院貴州分院的通知。5月17日,貴州民族學院舉行開學典禮。開辦普通幹部政治班。
1952年,貴州省省委決定破土動工修建。成立民族文工團。
1953年初,學院從貴陽市普陀路遷至花溪,學校開辦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幹部輪訓政治班、幹部輪訓文化班,共輪訓了2480名少數民族在職幹部。
1954年,學校開辦幹部輪訓文化班,民族研究室成立。
1955年,學校開辦預科初中部。
1956年,學校制訂了十二年規劃,陸續開辦民族語文系、歷史系、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藝術系等,民族研究室擴大為處級單位,並逐步辦成一所綜合性民族大學。同年秋,學校開辦了預科高中班、藝術中學部、民族語文班。省委和省政府決定將貴陽師範學院藝術科(包括全體教師及其設備)調整到貴州民族學院,成立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 10月,學校開辦民族語文班。該班辦了兩期,第一期招收學生194人,有苗、布依兩語種。
1957年,學校成立藝術師範專修科。
1958年,學校成立民族語文系。
1959年,貴州大學遷入民院的校址,貴州民族學院併入貴州大學後被撤銷,按上級指示,民族研究室的全部人員和全部文物、資料併入貴州省少數民族研究所。
1974年,經國務批准恢復貴州民族學院。
1977年,學校開始恢復後第一屆高考招生100人,成立中文系、政治系。
1981年,學校成立數學系。
1982年,學校成立干訓部。
1983年,學校成立歷史系。
1984年,成立物理系,恢復成立藝術系。
1986年,學校成立法律系、管理系、馬列主義教研室。
1988年,學校成立社會學系、預科部。
1989年,學校成立社會科學部(由馬列主義教研室改建)。
1990年,學校成立中專部,外語系。
1991年,學校成立成人教育處。
1992年,學校成立函授部、化學系、儺文化研究中心。
1993年,學校成立委培部、旅遊系、體育系。
1996年,學校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撤銷成人教育處、函授部、委培部)。
1999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
2001年,學校成立清溪學院。
2002年,學校清溪學院更名為人文科技學院。學校成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
2003年,成立預科教育學院(由預科部和中專部合併)。
2004年,學校進行學科(專業)調整,成立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2006年1月,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權單位,首批碩士專業6個。
2007年5月,學校入選貴州省省屬重點大學建設行列。
2008年3月,貴州貴州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建貴州民族學院在北京舉行,被國家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次高校。
2009年6月,學校成為專業碩士學位培養單位。
2010年3月,學校獲得碩士學科一級學位6個,下設35個二級學科。學校成立貴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法學研究院。
2011年5月,貴州民族學院建校六十周年在學校體育場舉行。
- 貴州民族大學時期
2012年4月,貴州民族學院正式更名為貴州民族大學。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下發貴州民族大學按照一校兩校區建設文件。
2013年7月,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院成立,研究生處更名為研究生院。成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9月,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成立,並招留學生80人。
2015年,學校成立民族醫藥學院、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
2018年9月,學校與華東師範大學簽約對口支援協議。
2019年11月,貴州民族大學侗族大歌傳承基地入選《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2022年,貴州民族大學「科教興國、強國有我」主題電影展播暨思雅影視研讀空間啟用儀式在大學城校區舉行; 12月2日,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掛牌成立。
院系專業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設有23個學院,開設81個普通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245人,其中正高職稱人員185人,副高職稱人員676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581人,碩士學位人員549人,博士生、碩士生指導教師601人。教師隊伍中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貴州省省管專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貴州省高校教學名師等優秀人才近百名。
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有1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點,3個區域一流課程群。
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有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有1個貴州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I類學科群,4個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學科,4個國家民委重點學科,12個省級重點學科(其中5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
類別 | 名稱 |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 | 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管理人才博士培養項目 |
學校榮譽
類別 | 名稱 |
--- | 5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 |
2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 | |
多次被中宣部、團中央和教育部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 |
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 |
教育部依法治校示範學校 | |
學校黨委多次被評為全省先進黨委 | |
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 |
貴州省文明單位 | |
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 | |
貴州省優美校園 | |
貴州省綠色大學 | |
2020年 | 被評為全國文明校園、全省文明校園 |
科研機構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建有各級各類科研平台和團隊50餘個,主要包括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等6個,貴州省委組織部人才培養基地2個,貴州省委宣傳部新型特色智庫1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1個,貴州省教育廳協同創新中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高等學校特色重點實驗室、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創新人才團隊、產學研基地等19個,貴州省科技廳眾創空間、重點實驗室、創新人才團隊等5個,貴州省社科聯哲學社會科學「十大創新團隊」、人文社科示範基地、社會科學學術先鋒號等10個,貴州省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貴州省彝學研究會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1個,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貴州省民宗委研究基地2個以及校級工程中心、實驗室等12個;設有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多彩貴州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法學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儺文化研究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水書文化研究院、貴州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喀斯特濕地生態研究中心、民族建築設計研究院、貴州山地旅遊與民族經濟研究院等研究機構。
類別 | 名稱 |
國家民委人文重點社科研究基地 | 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 |
省部(教育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多彩貴州文化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貴州重點實驗室 |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省級重點實驗室,喀斯特濕地生態監測研究省級重點實驗室 |
貴州省級實驗室 | 數學模型與信息處理省級實驗室 |
貴州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 民族地區社會建設與反貧困協同創新中心、現代民族葯(苗葯)協同創新中心 |
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生態研究中心、法制與民族地區發展研究中心、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貴州民族醫藥研究中心 |
貴州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 | 貴州省機器智能科技創新人才團隊、數學建模及其應用創新人才團隊、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機器智能產品研發創新團隊 |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近三年,學校獲批國家級項目116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國家自科基金國際(地區)重點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12月,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有紙質文獻155萬冊紙質文獻。電子資源75TB,其中數字文獻總量800餘萬冊,數據庫及信息平台44個。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主要包括貴州世居民族文獻、貴州地方文獻資料、儺文化資料、民族文化藏品等。其中,收藏了古老珍貴的少數民族古籍「水書」、「彝族古文獻」、「布依族古文字文獻」,以及漢文古籍3萬7千餘冊;收藏了貴州世居少數民族文獻資料約5萬餘冊(件),有尚未公開出版發行的地方文獻資料5萬餘冊(件),建成「貴州世居民族文獻數字圖書館」。
- 學術期刊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原名《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於1981年,學報曾獲貴州省高校學報研究會首屆評比二等獎(1994年),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學報評比「質量進步獎」(1999年)。1994年被北京大學圖書館等機構評為「民族學類核心期刊」。1998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數據庫等機構評為「核心期刊」。2010年10月,學報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樣優秀社科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新加坡、荷蘭、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互派留學生、學術交流、合作辦學、教師培訓和科研合作。現有來自俄羅斯、韓國、老撾、越南、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18個國家留學生216人。
文化傳統
- 校訓
自強不息,全面發展
釋義:「自強不息」指自己自覺地努力向上,開拓奮進,永不懈怠,造福天下,振興中華。「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天體運行,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君子應效法天,強制自己,努力奮進,堅持不懈,造福天下。
「全面發展」指自己自覺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要求,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校園精神
奮發蹈厲,莊敬自強
釋義:奮發,是指精神振奮,情緒高漲;所謂「蹈厲」,是指手足齊動,踏地猛烈,形容精神奮發,意氣昂揚。有成語「發揚蹈厲」,語出《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孫希旦集解:「發揚蹈厲,以奮其武,將帥勇決之氣也。」
所謂「莊敬」,端莊持重,踏實敬業。語出《禮記·樂記》:「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所謂「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有成語「自強不息」,語出孔子為《周易》寫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校徽
釋義:用象徵民族字母「M」組成一個永遠前進的視覺符號,17條多姿多彩的發展線條(其意為貴州省的17個世居民族),寓意了貴州省日新月異的進步與發展,外形的大圓象徵各民族大團結,也有貴州字母「G」的含義。
- 校歌
《高原雪松,花溪河畔》代
王鳳友詞
唐德松曲
你來自美麗的苗鄉,我來自歡樂的瑤寨。
你來自鼓樓侗鄉,我來自烏蒙彝村。
民族兄弟擁抱高原雪松,各族姐妹匯聚花溪河畔。
啊… 高原雪松!花溪河畔!高原雪松!花溪河畔!
晨光中書聲狀元橋,星輝里侗歌勵志山。
細雨中漫步櫻花路,陽光下寫生筆架山。
跳起竹排舞啊,放飛理想。
吹起竹蘆笙啊,盡情吶喊。
啊… 高原雪松!花溪河畔!高原雪松!花溪河畔!
知名校友
姓名 | 備註 |
蒙啟良 | 貴州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
唐世禮 | 貴州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
金安江 |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
石松江 | 貴州省老幹部局局長 貴州省組組部副部長 |
唐建榮 | 貴州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 |
楊昌儒 | 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 |
吳曉萍 | 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 |
蒙秋明 | 貴陽學院黨委書記 |
吳一文 | 畢節學院副院長 |
姬異丹 | 畢節學院黨委副書記 |
陳明剛 | 畢節學院副院長 |
黃平 | 貴州省民委副主任 |
楊永英 | 黔西南州委副書記, 州人民政府州長 |
吳愛平 | 貴州省婦聯副主席 黨組成員 |
龍 剛 | 黔西南州政協主席 |
楊雲 | 黔南州委副書記 |
麻紹敏 | 遵義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
羅曉紅 | 安順市政府副市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