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暨南大學文學院內思想碰撞,一場以「ai與中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創新」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此熱烈開展。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時代中國語言文學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展開深入探討。
暨大文學院負責人介紹了學院振鐸班的人才培養成果。振鐸班於2023年創立,旨在紀念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專註於培養文史拔尖人才。首屆學生表現亮眼,發表論文17篇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助研工作近40人次。在升學與就業方面,10名學生推免至「985」高校,5人推免至「211」高校,4人赴境外名校深造,4人投身基礎教育事業或參與「西部計劃」。依託原教育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學院創新構建起「中國語言文學+」拔尖人才培養體系,並成功獲批廣東省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此次研討會的召開,正是希望在ai時代背景下,探尋科技與學術實踐融合培養拔尖人才的道路,藉助專家學者的智慧,為振鐸班的人才培養出謀劃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袁家宏教授,聚焦「ai時代人文學科人才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四大關鍵能力體系。他強調,批判性思維是重中之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需具備信息甄別、工具反思以及突破信息繭房的能力,具體體現在提出和分析問題、評估證據、多角度思考及設計創新性解決方案等方面。編程能力也必不可少,人文學者要能解讀基礎代碼並識別優化錯誤。同時,線性代數和統計分析的基本能力是理解ai模型、處理海量數據的基礎,應納入必修課。此外,還需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跨學科視野,通過計算機與認知科學聯合研究等案例可知,學科融合能提升ai應用的可解釋性與精準度。
廣州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齊佳教授結合粵語語料庫建設與大模型評測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四大發展路徑。他認為要堅持學科自信,直面「唱衰人文學科」的社會焦慮,粵語語料庫建設中暨大漢語方言中心的學術支撐,就體現了方言語音合成等基礎研究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價值。還要重塑學科時代優勢,暨大方言中心的方言發音數據庫已成為訓練ai語音模型的「無價寶藏」。在人才培養上,要立足創新協作開放,構建灣區協作網絡,促進粵港澳高校師生協作;孵化興趣驅動社區,像web3開源社區那樣,吸引跨校學生自發組建社群併產出創新成果。
暨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林龍新教授認為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發明」,並以計算機行業受ai衝擊的現狀反襯人文學科的獨特韌性。他倡導重構數理課程體系,壓縮傳統教學周期,利用大模型培養「能審核ai代碼而非重複編程」的複合能力。在人才培養上,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目標就業場景反推技能培養,實現與市場接軌。
暨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龔文勇副教授回顧了近20年ai技術的演進脈絡,提出文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他建議院校將ai作為工具,善用企業開源成果降低成本。在數理素養培養上,可將線性代數與概率統計等課程壓縮為單學期的「數字人文數學基礎」課。此外,倡議文理學生組隊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等,以交叉學科賽題和課題項目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產學研協同。
暨大文學院龍潤田副教授圍繞「文科生如何應對ai時代」指出,文科生要正確看待技術、轉變思維。ai僅是研究工具,應聚焦「人文基因計算」,突破傳統感性思維,掌握邏輯拆解能力,善用工具實現思維可視化,同時要堅守人文學術主體性,警惕技術依賴,學術判斷力不可外包。
暨大文學院劉新中教授以「專業與ai融合的能力」為主題,強調要築牢學科本體性根基的內置能力,堅持深度閱讀與寫作,積累專業資源,強化基礎研究。同時,要拓展附加能力,掌握相關工具和編程思維,推動ai在教學中的應用,建立資源網絡,並設計進化機制,培養終身學習力。
據暨大文學院副院長吳青介紹,文學院秉持「強基固本、拓維增能、實踐驅動」的育人理念,構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交叉融通的教學內容體系,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中文基礎學科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文丨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鄭煥釗
圖丨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