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一秒寫完作業,水平超過研究生,老師該怎麼辦?

2025年02月22日21:52:04 教育 1094
當AI一秒寫完作業,水平超過研究生,老師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高校教授激辯AI重構教育

作者/ IT時報記者 林斐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面對AI的顛覆性衝擊,高校教育模式正經歷深度重構。

2月21日,在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以下簡稱GDC)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發展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ACM班創始人俞勇率先「開炮」,「當大模型能瞬間生成標準答案時,教師若仍執着於知識灌輸,無異於刻舟求劍」。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也強調,傳統學科需要「革命自救」,不再循規蹈矩地按課本教學,而是要和人工智能結合起來,用人工智能的思維構建未來。

論壇上,「新一代人工智能實戰型人才培養系列教程」一期成果正式發佈,二期項目同步啟動。

用AI寫作業?可以,但必須體現AI協同深度

「英語系的同事告訴我一件事情,去年開始同學交上來的作業已經很難找到錯誤了。」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導、副系主任張偉楠和他的團隊近期完成一個調研,在完成相同編程任務時,大語言模型的編程能力已經超過參與測試的絕大多數上海交大本科生、研究生的水平,並且隨着「運行-修改-再次提交」的DEBUG過程,差距越來越明顯。

當學生開始用AI寫作業,教授們該如何面對?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清源研究院院長助理劉鵬飛的課堂上演着一場「人機共生」的實驗:從允許學生用 AI 完成作業,到要求作業必須體現「AI協作深度」。

在一個圖像識別的課程項目中,大二的學生們已能藉助AI工具做出不錯的科研成果:學生們利用AI模型進行初步圖像分類,但必須自己分析模型的優缺點,並通過調整參數和改進算法來提高識別準確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對 AI 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這倒逼我們重新定義『基礎能力』——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AI輸出的判斷力與迭代速度。」劉鵬飛表示。

上海交大ACM班也正在建構「1 門必修課+數十門選修課」的課程體系: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學習路徑,教師僅充當「思維教練」。學生需自主選擇感興趣的AI領域,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並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完成項目實踐和研究報告。

「中國的AI人才缺口不是簡單的數量問題,而是質量與結構性問題。」俞勇直言,應該將高中科學教育大學化——讓高中生撰寫科研論文、學習技術史,以此打破應試枷鎖,培養「大學科思維」。比如,一些高中已經開始嘗試開展科技創新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簡單的科研項目,撰寫科技小論文,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研究能力。

當AI一秒寫完作業,水平超過研究生,老師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新型校企合作打造「超級AI試驗場」

很長一段時間裏,在國際人工智能頂級學術會議上,美國研究團隊發表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數量和引用率都高於中國團隊。「美國AI人才的優勢本質上是全球人才虹吸的結果,中國近年已積累大量優秀人才,但在原創性突破上仍需努力。」劉鵬飛表示。

不過,他亦強調中國獨特的結構化優勢,「我們的市場規模、工程化能力和產業協同效率,為技術快速落地提供了『超級試驗場』。若能將這些要素與人才培養深度結合,完全可能走出一條差異化道路。」

然而,一位來自上市科技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也提出疑問,AI時代,傳統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產生怎樣的變化?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王萬良提出,高校和企業在合作時,應該將脫敏後的前沿技術轉化為教學案例,企業和學生可以進行聯合畢業設計,由企業提供真實課題,學生成果可直接應用於產線,實現「研發 - 教學 - 商用」閉環。

例如,在智能製造領域,企業將自動化生產線的優化問題作為畢業設計課題交給學生,學生運用所學的AI知識和工程技術,設計出智能調度算法和故障預測模型,經過企業的評估和完善後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合作必須雙贏,」王萬良總結,「企業獲得人才儲備,高校解決設備、數據短板,這才是長效機制。」

跨學科融合打破「紙上談兵」

近幾年來,隨着AI能力的增強,千行百業都在準備用AI重塑自己,AI for Science也成為科學研究的新範式,加速各類科學難題的突破。然而,無論是高校、研究機構,還是企業事業單位,被AI打破的學科界限卻沒有相應的人才接應。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AI 心產業人才缺口已超500萬,且在高層次算法研發、跨學科應用等領域的供需矛盾尤為突出。例如在醫療影像智能診斷領域,既懂醫學影像專業知識又精通AI算法的複合型人才極為稀缺,導致許多先進的AI診斷技術難以快速落地應用於臨床。在一些高校的新興交叉學科研究項目中,比如生物醫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項目,同時具備生物學和AI知識的研究人員,因其在基因數據分析、疾病診斷模型構建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往往成為各個團隊爭搶的對象。

「全國真正開展人工智能相關工作的高校,以及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教師、科研人員還比較少,所以對於大家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夠開展合作並取得成果。」王萬良表示。

「在人工智能領域,各學科之間相互依存,例如人工智能與計算機、電子信息等其他專業都有關係,誰都離不開誰,不應強調誰主導誰。」在俞勇看來,跨學科合作時,不同階段主導方可能不同,初期人工智能專業人員在技術方面可能參與更多,後期應用場景則需要相應專業領域和行業場景的人員主導,需要在合作開始前就將研究主導權劃分得很清楚,新的嘗試需要在磨合中探索。

比如在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發中,前期AI專業人員負責搭建智能算法模型框架,但在後期的實地部署和優化階段,交通工程專業人員則發揮關鍵作用,根據交通流量、道路規劃等實際情況對系統進行調整和完善。

「人工智能是多個專業融合的結果,單獨一個專業不能稱之為人工智能。」俞勇表示。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IT時報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來源:IT時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 天天要聞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匈牙利媒體報道:根據中央統計局(KSH)的最新數據,匈牙利考取駕照的平均價格在四年內上漲了 60%,由於汽油、維修費用以及教練費等成本都更加昂貴,使得獲取駕照的費用可能高達 80 萬至 90 萬福林。然而,問題不僅僅是成本普遍上漲,人們對待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 天天要聞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同舊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個近些年喊得很響的理念——教考銜接。什麼是教考銜接,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什麼,高考就考什麼。大家知道,舊高考也有一個喊得很響的理念——以考定教。這個理念指揮了高考十幾年,其弊端已經十分明顯。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 天天要聞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近日,濱州醫學院舉辦「就選山東 『醫』往『職』前」2025年春季校園雙選會暨「美好『衛』來 『健』康煙台」醫學人才築夢煙台招聘會。招聘會現場,350家用人單位攜1.2萬個就業崗位進校攬才。該校4300餘名畢業生參加招聘會,2500餘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實現醫...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 天天要聞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4月11日,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開進江蘇科技大學舉辦「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這是江蘇共青團青少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聯動各界協同發力,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搭建高質量就業橋樑,助力青年學子實現「好就業、就好業」。江蘇省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現場。 主辦方供...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 天天要聞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生成事情是這樣:4月11日晚,何同學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車的經歷;他說以前打網約車時,司機讓他給好評,總是嘴上答應,但事後就忘了。他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現在改。如果司機服務真的很棒,他才會主動好評;不然就會直接拒絕;他還提到,自己以前比較愛討好別...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 天天要聞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4月11日至13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華北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持續性大風。其中,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陣風風力可達12~13級,中央氣象台發佈橙色預警,提醒公眾減少戶外活動,多地景點臨時關閉,部分中小學及高校宣布停課或轉為線上教學。△ 社交平台相關話題截圖受此影響,已經報名參加本屆韓國語能力考試(TOPIK)的考生群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