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正值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民大附中」)建校110周年。十一秩風雨兼程,百十載崢嶸歲月,民大附中積澱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和優良的辦學傳統,承擔著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踐行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培養了大批各民族優秀人才。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為國家發展、民族團結、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貢獻。
光榮歲月百十載 紅色基因代代傳
民大附中的前身是國立蒙藏學校。20世紀初,蒙藏事務局總裁貢桑諾爾布提議在北京創辦培養民族人才的官費學校。經蒙藏事務局籌劃,1913年3月,蒙藏學校於北京西皇城根西南轉馬台內的孫家花園正式開辦。1916年8月,蒙藏學校遷至西單石虎衚衕8號院。
1918年4月,蒙藏學校改名為蒙藏專門學校,成為近代全國首個少數民族專科高校。1919年5月4日,蒙藏學校學生在《晨報》顯著位置發表了《蒙藏學界之憤激》公開信,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這裡成為中國共青團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團員組成的團支部的誕生地,成為首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的誕生地,成為首部少數民族革命刊物——《蒙古農民》的誕生地。
民大附中於1951年更名為中央民族學院附中,1972年更名為北京一六〇中學,1978年更名為中央民族學院附中,1993年改名為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校址也從西單石虎衚衕遷到法華寺甲五號,中間還經歷過在藍靛廠臨時借址辦學的過渡。百十年的光榮歲月,紅色基因在民附人的血脈里代代相傳。
今年3月,蒙藏學校舊址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正式對外開放。民大附中師生、校友再次回到學校舊址,在近400年的棗樹下,重溫這裡曾經的紅色記憶,讓紅色舊址煥發時代光彩,讓紅色文化薪火相傳,不斷匯聚起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建引領促發展 擔當使命守初心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民大附中黨委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不斷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進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學校的發展優勢。
黨建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堅持高質量黨建促發展,以高質量黨建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細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是海淀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單位,依託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優質資源,搭建資源平台,培養時代新人。學生在主題為「陽光路上 愛在四方」暑期返鄉支教社會實踐中,增強了民族情懷和社會擔當意識;在「走·北京」社會實踐大課堂上,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節目中合唱《歌唱祖國》時,牢固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堅定信念。
黨建引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全方位培養鍛造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學校設立「黨員先鋒崗」,帶動教師黨員樹立先鋒形象;優化教師黨支部設置,選優配強教師黨支部書記;推進「雙帶頭人」培育工作,把黨員教師培養成骨幹教師,把骨幹教師發展成黨員。同時,學校不斷完善師德師風管理制度,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教學環境,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
黨建引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民大附中有着悠久的歷史、厚重的紅色文化,凝聚成「和·美」的育人文化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校訓,學生在以「和」為中心的校園文化中健康成長成才。學校舉辦「同心築夢」合唱音樂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齊心協力奏響時代強音;組織學生參觀蒙藏學校舊址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組織學生閱讀「道中華」精品文章、與「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學員深入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建引領支教品牌活動。自2014年以來,學校黨委堅持每年組織高三年級教師暑期赴民族地區開展支教活動。10年來,民大附中教師455人次深入雲南、四川、甘肅、內蒙古、貴州等13個省份34個旗縣,開展支教幫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以講座、報告、同課異構等方式,交流分享教育教學心得,服務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躬耕教壇育新人 五育並舉出英才
躬耕教壇育新人。民大附中教師努力精修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探索適合學情的教學方式,尊重差異、因材施教,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學校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注重縱向對比、淡化橫向對比,關注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實際獲得,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空和表達機會。學校總結人才培養實踐,形成了「共美」教育特色品牌,成為海淀區新品牌建設學校,通過構建「共美」課程體系,挖掘教師自身潛質,搭建教師展示平台,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亦師亦友亦親人。作為寄宿制學校,民大附中教師對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關愛和陪伴,既是導師、家長,又是朋友、知音。無論是中秋、端午,還是元旦、春節,學生都能收到老師們的祝福與問候;生病時有老師深夜陪同就診、墊付醫藥費,學業遇到困難時有老師悉心指導、耐心輔導……點點滴滴,體現的是附中教師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熾熱情懷。
五育並舉出英才。民大附中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三問」。一批批從民大附中走出去的畢業生,富有理想、敢於奮鬥、樂於奉獻,有着鮮明的民附學生品質——「家國情懷、人文見長、才能卓越、社會擔當」,成為建設偉大祖國、建設美麗家鄉的有用之才、棟樑之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些學生在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紮根基層,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熱發光;有些學生潛心鑽研,專心學術,為國家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攻堅克難;有些學生返回母校成為民附教師,為培育時代新人躬耕教壇……
集團化辦學聚合力 高質量發展譜新篇
2013年,民大附中與海南省陵水縣政府合作,創辦第一所分校——海南陵水分校;2016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學附中教育集團成立。10年來,民大附中紮根北京、走向全國,在海島、在邊疆、在農村、在基礎教育落後地區、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從海南陵水到雲南紅河、從青海玉樹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從河北雄安到首都北京,合作創辦優質學校20餘所,惠及學生8萬餘名,涵蓋了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各個學段。民大附中教育集團實現了優質資源品牌輸出、優質教育輻射帶動,促進了當地教育、經濟、社會發展。
10年來,民大附中還通過合作共建、支教活動影子培訓等方式,助力幫扶民族地區學校發展,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興邊富民等戰略提供教育支持。
2023年暑期,民大附中教育集團各分校校級幹部齊聚呼和浩特分校召開幹部培訓會。會上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沈玉順作為特邀專家,以《當前學校改革發展的問題解析》為題為全體學員作主報告,圍繞新時代學校教育發展方向、學校德育改進、課堂教學改革、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校長能力提升、卓越人才培養和未來學校與學校的未來七個問題,精準定位民大附中教育集團在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使命與任務,為探索民大附中教育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路徑和方法。
站在新時代新起點,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民大附中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集團化辦學支持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守正創新、開拓進取,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為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為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唐洪波 佟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