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新傳考研er注意啦,清華和北大都非常喜歡考研究方法。一般來說,研究方法的考題主要分為名詞解釋、簡答、填空題,論述題出現頻率相對較少,但是難度不低,因此也需要倍加重視。除此之外,就是考研究設計,比如:22級清華新傳專碩440真題「針對網絡謠言,設計一個闢謠主題的設計研究方案,從主題、內容到步驟等的全部詳細內容」。
對於清華北大新傳考研er 來說,掌握研究方法只需要3個步驟,框架——理解——背誦。完成了這3步,你就可以答出至少99.999%的研究方法題。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步驟來為大家詳細解答研究方法各個考點。
—01—
知識脈絡
這一部分將用框架圖的方式為大家詳細介紹整個研究方法的大家族,幫助大家從整體上宏觀把握研究方法。
首先,是苦大家已久的研究方法分類,到底哪些屬於量化研究,哪些屬於質化研究呢?
在下圖中我們為大家列出了定量和定性研究主要包含的研究方法類別,有心的同學可以簡單記憶一下哦。
了解了大致的劃分,接下來第二點,就是研究的準備工作——測量與抽樣。
測量是研究一個問題最基本的操作手段,沒有測量,後續的研究就會失去意義。其次是抽樣的種類和選擇,不同的研究需要運用到不同的抽樣方法。下圖中為大家展示了測量的級別、量表、信效度,以及抽樣的種類劃分,幫助大家從宏觀上把握測量和抽樣的知識體系。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同研究方法(問卷法調查法、實驗法、內容分析法)的特點、操作步驟、以及優缺點。以下幾張圖將為你詳細解析出這幾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需要注意的點,全部乾貨,收藏多少遍都不過分!
大家在看圖的時候要注意,每一種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知識點不必全部記憶,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只要把握以下幾個重點即可:概念含義、分類、操作步驟、優缺點、注意事項。其他內容,如果考察的比較細節的話可以再細看,但基本上掌握好這幾點就足以應付大多數問題了。
講完了知識點,接下來我們來捋一捋這些知識點都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
—02—
常考題型
1.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是研究方法中最常出現的考題,簡單一些的會考到:
▲內容分析法
▲實驗法
▲問卷調查法
▲個案研究法
▲信度效度
……
如果稍難一點的話會考到:
▲網絡民族志;
▲社交網絡分析;
▲話語分析法
……
這些題的難度不高,大家背過過就可以答題,分分鐘拿滿分!
2.簡答
簡答題是研究方法的第二個高頻出題考點,出題形式靈活多變,但是目的指向性明確,一般問什麼答什麼即可。而且簡答題分值不高,一般為15—20分,故難度上不會有太大的變數。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幾道真題:
▲作為研究方法的訪談分為哪幾種,其各自的特點,目的是什麼。(北大滙豐商學院財經新聞 22年 440)
▲實地訪問的定義、類型,優缺點,程序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2年 440)
▲比較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研究方法、社會觀、傳播觀。(成都理工大學 22年 619)
我們可以發現,簡答題中的研究方法幾乎都是理論知識,偏題情況較為少見,大家沿着我們上面給出的知識框架把知識理順之後,答題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了。
3.論述
論述題出研究方法的情況較少,如果出的話一般也不會太偏。
比如蘇州大學440去年出了這樣一道題:談談質化研究方法的特點,再列舉兩種質化研究方法並介紹。
這道的問法比較常規,質化研究方法的定義和熱點是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知識點了,至於另外兩種質化研究方法,大家可以依照前文給出的質化研究方法分類,在其中選出兩種詳細論述即可(訪談法、話語分析法、民族志、個案研究法等)。
如果出題難度稍高一些,會考到研究方法的當代發展問題,這就需要大家對研究方法的新發展有一些了解了。這裡為大家整理了幾種新興研究方法,可以補充進小本本哦!
網絡民族志:網絡民族志,由Kozinets提出,他認為網絡民族志是以傳統的民族志方法為基礎,注重對成員在線交互內容和形式的定性分析,旨在研究在線群體呈現出來的亞文化,交互過程和群體行為特徵。Hine認為,網絡民族志是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的,針對網絡及利用網絡開展的民族志研究。
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在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數學以及統計學等領域中發展起來,是綜合運用圖論、數學模型來研究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或通過這些關係流動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如信息、資源等,近年來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結構方程模型(SEM):是應用線性方程系統表示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以及潛變量之間關係的一種統計方法。
眼動實驗法:眼動實驗法是一種通過眼動實驗眼動追蹤技術,探知人類主觀感受的研究方法。眼動測試,是通過視線追蹤技術,監測用戶在看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和注視方向,並進行相關分析的過程。人類80%~90%的信息是通過眼睛獲取的,眼睛在獲取外界信息時,也會產生瞳孔面積、晶狀體曲率、眼球位置的變化和運動。這種眼動是有規律的,它揭示了個體認知加工的心理機制。
共詞分析:是一種內容分析技術,它通過分析在同一個文本主體中的款目對(單詞或名詞短語對)共同出現的形式,確認文本所代表的學科領域中主題間的關係,進而探索科學的發展。它可以用圖形來表示當前或者一段時期內的研究狀況和結構,類似數據挖掘中挖掘結果的可視化研究。
4.研究設計
同學們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研究設計這一部分的內容了。
其實研究設計和實務策劃類似,有一定的操作步驟和流程,只要掌握了不同研究方法的設計的基本步驟以後,這類題基本就是手到擒來!
那麼,研究設計千千變,到底什麼樣的研究設計才能最得老師心呢?
答案就是——老師自己論文的研究設計。
大家可以找到自己對應院校老師發表的論文,將其中的研究方法借鑒下來,稍加修改形成自己的研究設計框架。這裡以今年發表在《國際新聞界》的一篇論文《社會期待下的集體行動:媒介接觸對公眾新冠疫苗接種意願的認知建構研究》為例,為大家展開說明。
其研究設計的基本結構如下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文獻綜述中提到了媒介對疫苗議題的社會建構的表現、影響;媒介接觸對疫苗接種意願的直接效應、主觀認知的中介作用的闡述等內容。
(考試時不用寫具體的文獻綜述內容,簡述主題後直接提出假設即可)
H1(a):主流媒體接觸與受眾新冠疫苗接種意願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H1(b):商業性新聞網站接觸與受眾新冠疫苗接種意願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H1(c):社交媒體接觸與受眾新冠疫苗接種意願有顯著的負向關係
H2:新冠疫苗安全性感知與接種意願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H3:新冠疫苗有效性感知與接種意願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H4:社會規範與人們的疫苗接種意願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H5:自我效能與新冠疫苗接種意願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考試時假設的數量不宜過多,3-4個即可)
二、變量測量
因變量:新冠疫苗接種意願,
自變量:主流媒體接觸、商業性新聞網站接觸、社交媒體接觸
三、研究方法
(一)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問捲髮放時間為2021年3月13日至22日。數據委託問卷星平台隨機發放732份,回收有效問卷602份,回收率為82.2%。
(考試時也要寫清楚問卷如何發放、發放多久、份數,)
(二)測量模型分析(考試時可簡化為測試)
模型效度分析;問卷預調查與修改
(三)結構模型分析
(考試時可簡化為數據分析,如:運用SPSS軟件進行信效度檢驗,對變量之間的關係進行相關性分析)
1.路徑係數假設驗證
2.中介效應分析
—03—
討論與啟示
以上便是這篇論文研究設計思路的解析啦!
大家自己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不要照抄模板,否則會影響印象分,答題也會顯得束手束腳。
可以根據以上的思路,大家可以分別整理好諸如內容分析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的研究步驟,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黃金答題套路!
以上便是本期研究方法的全部內容啦!希望大家好好備考,等你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