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單元的作文教學,教材要求「學會記事」,特別提到「敘事要有條理」「要能傳達情感」,那麼怎樣才能達成這一點呢,關鍵之一是材料的組織和選擇。
結合第二單元的幾篇文章,我帶領學生進行了梳理。
- 材料的選擇
《散步》這篇文章,思考:作者一家四口難道只有散步時有分歧嗎,為什麼選擇這個事件呢?(肯定也有其他的分歧,選擇這件事,因為具有代表性,事小情大)
《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思考:為什麼要寫看菊花這件事,寫去外出吃飯不可以嗎?(寫外出吃飯當然可以,但是看菊花更有詩意和深意,事小情大)
《再塑生命的人》這篇文章,思考:作者為什麼把寫作的重點放在「杯」和「水」的區別上?(因為這件事之後,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有了根本性變化,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
於是得出結論:選擇材料要有典型性,所謂典型性就是能夠代表人物形象或者突出主旨的,一般是小事。可以在寫作時羅列出一些事件,從中進行篩選。
二. 材料的組織
《散步》這篇文章,思考:這篇文章可以有其他的題目嗎?(學生給出《大路·小路》《母親·兒子》,這寫題目意味着這篇文章聚焦的是矛盾衝突,圍繞衝突成文。)
《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思考:作者難道只在秋天懷念母親嗎,為什麼選擇用秋天作為懷念的載體呢?(肯定一年四季都在懷念,選擇這個季節,因為秋天代表着成熟,我已經思想成熟了。)
《再塑生命的人》這篇文章,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莎莉文老師到來後的各個事件串聯起來的?(表面上看是時間順序,實際是邏輯順序,按照海倫對外界認知由淺到深的順序寫的。)
於是得出結論:組織材料要有「一個數」,圍繞這個「數」來寫,就會構成文章的亮點。
三. 寫作要有「重點+中心」意識
《散步》的重點是散步的過程,中心是孝道
《秋天的懷念》重點是母親對「我」的照顧,中心是「我」對母親的懷念。
《再塑生命的人》重點是人——莎莉文老師對我的教導,中心是再塑生命。
那麼如何通過重點體現中心呢?具體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一是正面描寫莎莉文老師,二是側面描寫,通過「我」的心理感受和景物描寫,體現「再塑生命」。
於是得出結論:寫作時要想中心突出,就要在重點部分使用各種手法來體現。
因為這幾篇文章都充滿深情,講授《秋天的懷念時》有學生落淚,《再塑生命的人》中海倫落淚,基於此布置作文題《那一刻,我落淚了》。作文收上來之後,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不過出現了一個問題:有些作文傳情不夠,共情力不夠,顯得矯揉造作。
比如,有同學寫到小學畢業那一天,大家都哭了,我們都捨不得小學的老師和同學;有同學寫到老人去世,在葬禮上我失聲痛哭,整個葬禮過程都沉浸在悲傷中。可是通篇看起來就是反覆用不同的句式說「我哭了」,老師並不能感同身受。
於是研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思考:魯迅為什麼離開百草園很傷感?(因為百草園是一個可以讓「我」拔草捉蟲的樂園,因為百草園有讓我又害怕又莫名興奮的美女蛇,因為百草園有捕鳥雖失敗卻溫馨的事件)如果魯迅不寫這些內容,只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你能體會到他的依依不捨嗎?
結論:表達情感要有事件依託,否則容易造成無病呻吟。
再次修改,班級湧現出十多篇優秀作文。附其中一篇,這篇佳作在班級展示時,不少同學潸然落淚,甚至下課後跑來找我訴說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作為一個剛上初一兩個月的學生,寫出這樣的文章,實屬不易。
那一刻,我落淚了
2010年4月20日,姥爺走了。(開門見山,直入人心)
大概在十八日凌晨吧,母親收到了姥爺病危的消息,便匆匆忙忙的驅車離開了。眼睛很紅。第二天,父親便為我們請了假,也帶着我和姐姐出發了。
一路上我都沒有哭,很奇怪,我考了五十分會哭,跑步摔了跤會哭,數學題不會也哭。但從小帶我的姥爺病危了,我卻一點都流不出眼淚。我有些不知所措。(以小比大,發人深思)
做了兩天的車終於到了老家,但傳來的卻是老爺去世的噩耗。
我盯着姥爺的棺材看了很久,大腦一片空白;突然,小時候與姥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在我的腦海中爆發出來。那一刻,我落淚了,眼淚鼻涕睜着往外冒,母親手忙腳亂的抽紙巾來擦拭我的臉頰。「」
姥爺離開了,是永遠見不到的離開。(永遠見不到的離開,無限傷感盡在此句)
沒有人會背着外婆偷偷買巧克力然後對我說:「滿孫,你吃啊。」沒有人會帶我來他的衣櫃錢拿出10塊錢說:「滿孫要錢的話就來這裡拿啊。」沒有人會在逗我哭之後邊抱着我小心翼翼的說:「對不起啊,老爺錯了,滿孫不哭了啊。」我好像終於明白過來,姥爺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寥寥數語,白描傳情)
後來啊,有天晚上,我跟母親聊起了天。她說那天姥爺是吃飯的時候噎到了,外婆手忙腳亂的把她送去了醫院,醫生真的很努力的搶救姥爺了。「你姥爺是一個一輩子都在為別人着想的人,連去世都不麻煩親人。」媽媽傷感地說,我沒有說話,腦海中是老爺爽朗的笑聲和慈祥的臉。
我知道姥爺不會再出現在我面前了,但他永遠都在,在記憶中,在腦海里,在夢裡。希望我親愛的姥爺在天上做一個逍遙快活的神仙,不為誰活,只為自己。滿孫會一直一直記得你的。(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