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鸛 雀 樓
王之渙(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介紹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着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重點詞語解釋
鸛雀樓:唐代名勝,舊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西南,因當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白日:將要落山的夕陽,受彩的籠罩,顏色有些淡。
依:傍,靠着,挨着。
盡:沉沒,失。
窮:窮盡,在此有看得極遠的意思。
更:再。
文章翻譯
太陽依傍着群山漸漸下沉,黃河日夜不息向著大海奔流。要想到更遠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登高望遠的情景,從中表現出詩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這兩句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人筆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而我們在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這兩句詩,既別有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全詩表面上看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實際上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裡飽含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拓展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此詩描寫詩人登樓遠眺,眼前展現一幅遼闊的圖景:落日西沉,黃河奔騰,詩人不禁詠出富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夢溪筆談》中還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