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總有些父母為了陪孩子寫作業,鬧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笑話」。
不是和孩子在家裡,因為漢字的寫法或者數學題的解法而爭得面紅耳赤,就是在日復一日和孩子的吵鬧爭辯後,身體遭了殃。
甚至還有因為「陪孩子寫作業」而積勞成疾,被診斷出腦梗或心梗而住院的。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字:難。
這一點就很氣人,因為和大多數普通家庭不同的是,有些高學歷父母和家庭,對於每晚陪孩子寫作業的寶貴時間,還是很看重的。
他們出於對孩子殷切期望的同時,自己也確實有能力按照課本和教輔的要求,同步甚至是超前地給孩子輔導作業。
可結果又能如何呢?
即便是從名校畢業的碩博士畢業生,依然會在教育孩子時感到力不從心和深受困擾。
尤其是小學低年齡段的孩子,根本就沒有時間觀念,每天吃過飯被家長催促着學習的時候,不是磨蹭就是拖延,常常是一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孩子能在與家長反覆置氣和耍小脾氣的過程中,推脫到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遇到這樣的孩子,高學歷的家長其實也很無奈。
對於自己來說,小學生的課程和題目,只用半個小時,他就能給孩子從頭到尾講一遍,問題是,你給孩子說個課本知識他能聽懂,稍微把題設條件里的蘋果換成梨子,老師換成父母,孩子就會瞠目結舌地望着你表示不理解。
這樣的狀況,即便是擁有高學歷和高智商的父母,我想也是無可奈何的。
實際上,大多數寫作業磨蹭,學習起來沒精打採的孩子,都有自己在父母面前無法言說的苦衷。
第一,課後練習太多。
大多數父母都信奉「勤能補拙」的學習方式,因而在孩子完成既定作業以後,還會給孩子按照自己的教育觀念,布置為數不少,甚至是大大超前的課外練習,以求讓孩子通過多讀、多寫、多做題,從解題能力到考試成績,都能夠領先其他同學。
問題是,家長這麼想,孩子的感受卻並非如此。
對於孩子來說,反正每天回到家裡,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寫完作業還要背單詞,背完單詞還要刷習題。
那麼孩子儘快完成作業的需求和動力都很匱乏,自然也就不願意在寫作業的過程中,耗費更多的心力和精神去思考,反而越來越懶散、拖沓和敷衍,自然也就越來越難以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讚賞。
以至於到了最後,有許多教師父母,都難以管教和規勸自己家的孩子安心學習。
主要還是因為,如果家長太過吝嗇於給孩子安排休息和放鬆的時間,孩子在背書做題的過程中就會欠缺動力和目標,反而會對學習漸漸失去興趣和慾望。
第二,專註時間不同。
低年級的孩子,對於學習和做題的習慣還沒有養成。
具體的表現是,在學習的時候總在「找事」,不是想喝水,就是找東西,或是肚子疼。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在確定自己沒有給孩子布置過多課外作業的前提下,應該着重考慮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一般說來,即便是大人,真正能保持全神貫注的學習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15分鐘。因而我們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最好是讓孩子在吃好喝好,處理完所有事情以後,再坐到書桌前專心致志地學習。
我們甚至可以按照「番茄工作法」的模式,讓孩子學習15分鐘,休息5分鐘,做題15分鐘,再休息5分鐘,這樣一來,孩子在家裡學習不至於像在學校學習那麼累,還能夠勞逸結合,說不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教育方法問題。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總有些成年人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太過偏激暴躁,而且這其中,也不乏一些高學歷的父母。
可是孩子因為年齡小,當然更喜歡聽好話和軟話。因此父母耗費了寶貴的休息時間和額外精力來陪伴孩子學習,雖然萬分辛苦,但也絕不是一勞永逸和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很多時候,我們給予孩子的陪伴和管教,既要注重時間、方法和習慣,更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和脾氣態度。
就算作為父母,你的學歷和能力不足,不能在課程和學業上給孩子進行超前輔導,但我們至少可以,在言辭和行為上,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與此同時提醒孩子要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地讀書和學習,避免讓孩子陷入低效率、低興趣和低慾望的學習狀態中。
總之,陪伴、理解和管教孩子,和父母自身的學歷水平無關,而與父母的情商見識息息相關。
而陪孩子寫作業,也並非一件易事,需要父母和家人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賴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