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在與同學互相比成績;長大成年之後,不管我們是否願意,父母會拿你與親戚的孩子比較婚姻和工作;同事之間也會暗暗較勁,看誰晉陞得快......
成績、考大學、工作、職位,一項又一項的競爭,是我們成長的見證,同時,壓力也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即便你有了好工作,有着高工資,可能還是這山望着那山高。
這種精神上的內耗,雖然贏得了物質上的富足,精神世界卻可能會一片荒蕪,這也是很多人明明過上了讓人羨慕的生活,卻仍然不開心的根源。
大學的最後一節課,老師告誡學生三件事
提到大學的老師,很多人都很崇拜,因為他們有專業的知識,學歷很高,還有着很高的社會地位,非常受人尊敬。
事實上,大學老師除了擁有專業知識,對於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精神世界的豐盈也超過了很多學生。
河南商丘,一位大學老師給學生們上的最後一節課火了,本來是在線上講的,但老師放在了線下。她並沒有講專業的知識,說的是人生哲理。
她說:「人生是向前的,你做過的事情就不要後悔了,不要把你的情感和情緒花在悔恨上面,大家要學會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
這位專業課老師最後總結了一下,當代三件要人間清醒的事:果斷放棄,不要後悔,接受平凡,然後幸福快樂地過好這一生。
大學老師的話,是停止精神內耗的良言,可以治癒多少人的精神內耗?
雖然大學老師提到的人生哲理只有短短几句話,卻有讓人茅塞頓開的感悟。我想,這幾句話應該可以說到很多人的心坎上,聽了這節課的同學,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感觸,能夠得到一些啟發,是停止精神內耗的良言。
也許,有的人聽到這位老師的話,可能以為說的是「躺平」,其實,並非是這種意思,在我看來,這是讓大家與自己達成和解,並非要「擺爛」。
競爭,幾乎貫穿我們的一生,在學業、工作和事業上,我們會不斷與別人互相競爭和比較,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第一或優秀,可能就不是我們的意志和努力所能決定的。在這個世界上,肯定有人成為鮮花,有人是陪襯的綠葉;有的人有主角光環,有的人必定會默默無聞。
如果你是綠葉,或者沒有主角光環,需要怎麼看待?
是自己折磨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痛苦,還是樂觀豁達,接受自己的平凡。
就以學業來說,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就是考不上自己心儀的大學,是不是要學會放棄。
老師、家長告誡我們要吃學習的苦,才不會吃生活的苦,但懵懂未知的我們,哪裡懂得這些,長大成人之後,才後悔沒聽大人的話,可後悔有用嗎?
考上985、211高校的人,在考生中的比例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只能讀普通院校,優質教育資源有限,個人能力又有局限,我們是不是得接受自己的平凡?
如果你不能與自己達成和解,不願意妥協,就會把自己折磨得很痛苦;如果你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懂得捨棄,不會後悔做過的事情,你就能變得快樂。
能夠讀懂這位大學老師的話,就掌握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辦法,能夠治癒自己的精神內耗,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被治癒呢?
懂得捨棄,接受平凡,不會後悔,你就掌握了幸福的秘訣
我認為,無論是學業、婚姻,還是工作和事業,我們都不應該把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花在悔恨上面,應該學會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
給大家舉個例子,廣西考生唐尚珺為了考上清華,高考了14次,復讀了13年,期間,他放棄了西南政法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大學、重慶大學。今年597分被上海交大錄取了,他再次放了這所高校的鴿子,開始第14次復讀,高考之路格外漫長。
提到這位考生,想必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可惜,明明考上了名校,卻為了心中的清華耽誤自己的青春和精力,34歲還是一名高中生,這應該就是不懂得果斷放棄、不願接受平凡的結果。
試想,如果唐尚珺不這麼偏執,或許早已大學畢業,家庭、事業雙豐收。
同樣地,很多人在情感中,為了不值得喜歡的那個人,耗費自己的時間和青春,最後卻沒有走到一起,同樣是不懂得果斷放棄的結果。
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做選擇題,我們鼓勵堅持,但不要一條道走到黑,學會捨棄,才會迎來「山東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改變。
曾經做錯的事情,我們已經沒有了改正的機會,那就不要再去想了,繼續想着也只是徒增傷感罷了,那為何不積極向前看呢?
每個人都渴望變得優秀,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會歸於平凡,不管你是否接受。
那麼,為何不與自己達成和解呢?
這不是「擺爛」和「躺平」,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追求上進,同樣是在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同樣具有價值,不必看輕自己,擁有良好的心態,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才能掌握幸福的秘訣,而不是陷入「精神內耗」無法自拔。
互動話題:
對於這位老師提到的三件事,大家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