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大學老師而言,教室、實驗室才是傳道受業的「主戰場」,然而對於蒲業壯來說,還有第三戰場——企業研發和生產車間。
「學術研究的目的是實現知識的產業化,單純依靠校內實驗無異於『閉門造車』,只有到一線生產企業去,才能實現知識的真正應用。」
提及最近這兩年的經歷,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講師蒲業壯也打開了話匣子。蒲業壯與山東寶煤礦機有限公司的邂逅發生於2020年7月。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工科博士,與企業對話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蒲業壯卻有些特殊,而他的特殊在於他的身份——「科技副總」。
「2020年,淄博市提出,從駐淄高校選聘一批具有博士學歷或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專家、教授到淄博市企業掛任『科技副總』,我也在第一時間報了名。」
如蒲業壯所說,為進一步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快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一體推進,增強全市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現代經營管理能力,推動人才服務產業賦能行動上水平求實效,淄博市出台了《高校高層次人才掛任「科技副總」選聘辦法》,並計劃用2—3年時間,實現「千人千企」的目標,並持續性常態化組織開展。
於是,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裏,到企業開展技術培訓、與企業研發團隊共同合作開發新產品成了蒲業壯每個月都要做的一件事。
事實上,讓高層次人才與生產企業實現深度融合交流,不但實現了技術的精準定位,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大的發展機會。在蒲業壯與山東寶煤礦機有限公司合作期內,企業長期存在的液壓支柱表面易磨損、易腐蝕,外圓凹槽處精度低等問題得到了成功解決,還新上了石油設備缸套生產線一條。預計2022年將帶動企業新增銷售額1000萬元,新增利潤160萬元。
高校專家掛職企業科技副總對企業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而科技副總對高校人才的影響則是隱秘而深遠的。
2021年5月,在淄博市委組織部、淄博市科技局的號召下,蒲業壯又與企業達成共識,每月還組織學生到公司進行就業實踐活動。
於是,在山東寶煤礦機有限公司內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十數名學生或聚於研發實驗室感受科研魅力,或分散於車間生產線觀察工藝流程,或端坐於狹小辦公室聆聽實操總結……
在一次次的一線學習中,蒲業壯的學生們心態也有了明顯變化,用蒲業壯的話說:「現在,他們更願意留在淄博了。」
據蒲業壯介紹,在他掛職企業「科技副總」的兩年時間裏,已有近60名學生選擇留在了淄博,其中近半數學生為碩士研究生。
作為其中的一名代表,今年6月剛入職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碩士研究生張宏偉告訴記者,正是這段學習經歷,讓他對淄博的就業環境和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感受到了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包容力。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人才無疑是最寶貴的資源,在這場全國範圍內上演的「搶人大戰」中,各地紛紛出「奇」招,不斷加大人才補貼力度。然而,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現象卻普遍存在,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人才對即將入職的企業和工作內容的認知缺乏。發生在蒲業壯身上的改變已然證明,讓高校專家、教授到企業掛職「科技副總」,並允許其帶領學生到企業實踐、學習,無疑是改善城市人才招引現狀的重要途徑和「關鍵一招」。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