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執教香港到回鄉任教,他說「在外過小日子,回來做大事業」

2022年07月01日19:26:28 教育 1798

6月26日,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港澳台科技工作者圓桌對話在湖南長沙舉辦。

南都記者了解到,此次圓桌對話圍繞加強內地(大陸)與港澳台科技界交流合作,為港澳台科技工作者融入內地(大陸)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探索支持建立服務港澳台科技工作者的組織體系等內容交流研討。

香港致公協會理事長、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林琿在圓桌對話中表示,鑒於當前國際形勢,我國急需打造雙循環發展的銜接帶和節點,香港科技隊伍是中國科技隊伍中具有高度國際化特色的群體,香港可以成為中國科協國際合作的重要基地。

從執教香港到回鄉任教,林琿經常告訴在海外的朋友,「在外過小日子,回來有機會做大事業。」他說,和自己30多年前出國時相比,內地無論在資源、科研投入方面都非常大。「我們的人才特別是航天人才讓人看得特別高興,一批中青年人都擔任指揮,讓大家很有信心。」

從執教香港到回鄉任教,他說「在外過小日子,回來做大事業」 - 天天要聞

林琿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致公協會理事長、香港航天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CPGIS)創會主席與名譽主席,現任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多年來推動香港與內地地理環境技術合作

1980年,林琿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陳述彭院士學習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1986年,林琿赴美攻讀博士。1993年林琿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2019年8月,林琿出任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

在香港任教期間,林琿一直推動香港與內地地理環境技術合作。1993年他回國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時,正值香港中文大學要引進人才創造一流高校。林琿回憶起和當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對話,「我說你如果跟中國的一流隊伍都沒有合作,你怎麼到世界一流?」

初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林琿積極聯繫自己曾就讀的中科院,共同探討合作。在學校和相關部門支持下,香港回歸後不到兩個月,香港中文大學就組建了中國科學院暨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這也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之後,中國科學院與香港高校建立的第一批聯合研究機構之一。

2000年,林琿又牽頭在香港高校內建立了第一個「國字號」科研單位——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並建成了由國家科技部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共同支持的香港衛星遙感地面站。

幾十年來,林琿一直致力於多雲多雨環境遙感、虛擬地理環境、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他告訴記者,我國有85%的自然災害出現在多雲多雨環境下,包括颱風,強降雨、洪水、滑坡、泥石流以及地表沉降等。因此,多雲多雨遙感技術不僅涉及遙感科技的前沿,對我國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以及防災救災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

從執教香港到回鄉任教,他說「在外過小日子,回來做大事業」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協要用好香港國際化窗口

「科學這個東西是沒辦法關起門來搞的,我記得很早之前有位院士講過一句話,很幽默,他說『我們叫中科院,不是中關村科學院』,就我們自己幾個人關着門搞不出一流,還是要打開國門,走國際化道路。」林琿告訴記者。

此次中國科協年會舉行的港澳台科技工作者圓桌對話上,林琿在發言中建議,中國科協要用好香港國際化窗口,建立與中國科協有實質性工作聯繫的香港科學技術協會,打造中國香港科技交流與傳播基地。

他稱,香港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比如,香港與國際上超過160個國家互免簽證,中英雙語的教學與工作環境,便利國際學者隨時互訪和及時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此外,香港科技人才大多數有海外留學和工作背景,與世界各國的著名高校、先進科研機構、國際頂尖科技企業、國際重要金融機構等有着密切的聯繫,有利於組建國際一流的跨國科研團隊。

同時,香港便利的海關制度有利於國際先進的高新技術的落地。香港可以及時讓內地學者和高新企業及時到港對接相關技術,方便引進國際先進科技,也有利於內地科技企業對接國際同行。香港政府的低稅率政策可以吸引國際科技企業總部的落戶,方便中國科技企業和高校通過香港參與國際科技企業的研發計劃。

「鑒於當前國際形勢,我國急需打造雙循環發展的銜接帶和節點。中國科協應該發揮好自身特色與優勢,用好具有國際化優勢和高層人才優勢的香港,拓寬香港科技隊伍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的途徑,夯實香港科技事業融入祖國的科技事業的社會基礎。」

在外過小日子,回來有機會做大事業

2019年,林琿回到了家鄉江西,現任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同時他也是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之前媒體總問我『放棄海外待遇回國』之類的問題,我說千萬別說這個了,我沒有放棄什麼,回家不需要理由,很多在海外的人損失了親情,我覺得他們比我損失太多了。」回來之後,他也經常跟海外的朋友講,「我說在外面過小日子,回來有機會做大事業。」

林琿的一個切身體會是,和自己30多年前出國的時候比,內地現在無論是科技經費還是科研投入都非常大。「我們的人才特別是航天讓人看得特別高興,一批中青年人都擔任指揮,整個趨勢看得讓大家很有信心。」

不過他也從自己和身邊人的親身經歷中感到,要讓全世界優秀人才都願意到中國來,配套方面還要跟上。

比如,一些從海外回來的科學家,雖然被作為高端人才引進了內地,但生活保障上的細節還需要提升,比如提供醫保。林琿稱,沿海地區開放程度更高,比如廣東就做得比較好,會提供五險一金等類似保障舉措,為外籍專家解決後顧之憂。但內地因為經驗不足,所以這方面會有所欠缺。

在科研項目方面,林琿表示,中國並不缺資源,但同時一些小圈子文化在科技界也存在,這也是一些外籍專家或者港澳台科技人員來到內地之後感到有些水土不服的地方。他也建議,如果未來在資金使用、選拔機制和評估機制方面更加公平合理,科技事業必將取得更大進展。

林琿說,不是每一個人回來都會那麼順利,所以他現在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很多回國、回內地來的年輕人,幫他們對接一些國家和地方資源,幫助他們克服水土不服問題,也包括怎樣尋找發展機遇。現在國家有很多需求,科研人員不能光等着,要自己主動爭取,主動作為。

「從親身體會來說,我覺得在這邊不光可以陪伴家人,做事業也可以做得更大,這還是很吸引人的。」他說。

采寫:南都記者 王凡 發自湖南長沙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楊素秋,履新職 - 天天要聞

楊素秋,履新職

日前,記者從可靠信源獲悉,著有《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一書作者、原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楊素秋,現已履新西安戲劇學院副教授(專業技術職務)。
泉州聚龍外國語學校通報「學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不當教育」:對班主任予以解聘 - 天天要聞

泉州聚龍外國語學校通報「學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不當教育」:對班主任予以解聘

來源:泉州聚龍外國語學校情況通報近日,網傳關於我校學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不當教育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對此,學校已經成立工作小組,主動配合教育、公安等職能部門開展情況核查。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一、關於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讓同學毆打」的情況核實2025年6月20日(周五)上午9時35分(大課間結束),404班學生李...
跟着漢字游玄武,外籍學生刻「寧」字品漢字博大精深 - 天天要聞

跟着漢字游玄武,外籍學生刻「寧」字品漢字博大精深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新月 文/攝)「你好玄武!」「我愛南京!」「漢字真美!」7月10日下午,「跟着漢字游玄武」活動在明孝陵博物館舉行。南京理工大學2025「錦繡江蘇」國際暑期學校的20名外籍青年學生體驗了南京非遺項目金陵陶印。
28名研究生,被退學處理! - 天天要聞

28名研究生,被退學處理!

7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網站發佈公告,對28名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的研究生作退學處理。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1號)第三十條第一款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第三十七條第五款等有關規定,經2025年7月2日校長辦公會議審...
英語、數學和物理到底能不能提前自學? - 天天要聞

英語、數學和物理到底能不能提前自學?

在小學階段,由於學習的課程較少而且極簡單,一般不需要提前自學,有些學生超前自學以後,失去了新鮮感,上課不再集中注意力聽講,養成了很壞的聽課習慣。但進入初中以後,我們突然要學習七門主課,到了高中以後,每科的難度又直線上升,這個時候超前自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