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卷VS人的覺醒:中國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2025年07月11日11:42:10 教育 1208

教育內卷VS人的覺醒:中國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 天天要聞

文/李才俊

深圳某重點中學的心理諮詢室里,高二女生小薇哭着對諮詢師說:"我每天學到凌晨兩點,數學卷子刷了500套,可昨天班主任說我'沒潛力',因為我沒進年級前50。"這個場景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當下教育最弔詭的困境:我們用最精密的"篩選機器"培養着最標準化的"優秀產品",卻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弄丟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樣——它本應是喚醒生命的過程,是讓每個獨特的靈魂找到自己生長方向的旅程。

一、被異化的教育:當"人"淪為可測量的"工具"

現代社會的教育體系,本質上是一台精密運轉的"人才篩選機"。從幼兒園的"幼升小面試"到小學的"奧數競賽班",從中考的"指標到校"到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每個教育階段都被精確量化為可比較的數字指標。北京某重點小學的課表上,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還排着編程、機械人、馬術、高爾夫等"素質教育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邏輯驚人地一致:要麼能加分,要麼能成為升學簡歷上的亮點。

這種功利化的教育邏輯正在重塑整個社會的價值坐標。家長群里討論最多的是"幼小銜接要不要報珠心算",而不是"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度如何";學校表彰欄里貼滿的是"競賽獲獎者"的照片,而不是"最愛觀察的小科學家"的成長故事;招聘會上HR掃一眼簡歷就問"專業對口嗎""有沒有相關證書",很少有人關心"你為什麼選擇這個領域"。當教育的目標從"培養完整的人"異化為"生產標準化產品",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把鮮活的生命,變成了可以測量、可以比較、可以批量生產的"教育商品"。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異化正在摧毀孩子對學習本身的熱愛。上海師範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小學三年級前對學習保持強烈好奇心的學生,到了初三時只剩28%;而那些從小被灌輸"學習是為了考高分"的孩子,普遍存在"目標達成後的空心病"。就像被剪掉了翅膀的鳥,他們學會了按照既定路線飛行,卻早已忘記天空原本的意義。

二、人的教育:讓生命在自主生長中綻放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喚醒"而非"塑造"。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這種教育不是把知識灌進容器,而是點燃火焰;不是用模具鑄造零件,而是讓種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破土而出。

日本教育學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的"課題分離"理論,恰好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成長是生命的課題,教育者的任務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課題,而是提供支持性的環境。芬蘭的"現象式教學"就是最好的實踐——老師不會按學科劃分課程,而是圍繞"氣候變化""城市交通"等真實問題組織學習。孩子們需要自己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合作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掌握了知識,更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的教育最核心的特徵,是對"主體性"的尊重。所謂主體性,就是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覺意識,是"我能選擇""我會負責""我有創造"的能力。杭州某中學的"項目式學習"課程中,有個男生選擇了"校園流浪貓餵養計劃"。他從調查流浪貓數量開始,設計餵養方案,聯繫動物醫生,甚至通過義賣籌集資金。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統計學、生物學、社會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他體驗到了"主動改變世界"的力量。這種力量,遠比試卷上的滿分更能滋養生命的成長。

三、超越功利:教育要守護生命的完整性

有人可能會質疑:強調人的教育,會不會耽誤孩子"立足社會"?這種擔憂恰恰暴露了我們教育觀的扭曲——似乎只有成為"有用的人",生命才有價值。但什麼是"有用"?在工業時代,"有用"可能指掌握特定技能;在信息時代,"有用"更可能指持續學習的能力;而在未來的不確定時代,"有用"一定是保持生命的韌性與創造力。

真正的"有用",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技能,而是完整的人格。日本"終活諮詢師"松浦彌太郎在《100個基本》中寫道:"所謂成長,就是不斷確認自己與世界的邊界,同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一個從小被允許犯錯、被鼓勵提問、被支持探索的孩子,即使未來從事普通工作,也能在平凡中發現意義;而一個只會按指令行動的"工具人",即使擁有再高的技能,也可能在技術迭代中被輕易替代。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成為自己"。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員樊錦詩,年輕時放棄了上海的優渥生活,紮根大漠50年守護莫高窟。她的選擇無關"有用"或"成功",只因為"我想守護這些壁畫"。這種對內心熱愛的堅守,這種不計功利的投入,恰恰是功能性教育無法培養的珍貴品質。正如詩人里爾克所說:"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這種"挺住"的力量,來自對生命本身的熱愛與尊重。

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重新回答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還是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標準的"合格品",還是守護每個生命的獨特性?答案或許就藏在孩子第一次觀察螞蟻搬家時的專註里,在少年第一次提出"為什麼"時的好奇里,在青年第一次為理想奮鬥時的熱血里。這些瞬間,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樣——它不是雕刻,而是喚醒;不是塑造,而是生長。當我們不再用功利的眼光丈量教育,當每個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節奏綻放,好的教育自然會到來。

教育內卷VS人的覺醒:中國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 天天要聞

(布萊克說:「辛勤的蜜蜂永遠沒有時間的悲哀。」在教育方面,我從來都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僅以此系列文字作為金磚,但願能敲開理想中那扇神聖的、閃耀金光的教育殿堂的大門,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一書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熱愛生活可以表現在諸多方面,有人喜歡釣魚,在烈日下可以一整天的守着幾根吊杆不吃不喝;對於喜歡敲擊鍵盤的人來說,手指不停的跳動,敲着敲着靈感就來了,就越覺得生活充滿樂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鍵盤手」需要有一種更高的情懷站在偉人肩膀上看世界,通過敲擊鍵盤能夠「尋覓知音,辟邪小人,超越自我」。本系列文章均採用「天問體」,問天問地,問得問失,問東問西,問黑問白,促進教育和諧健康發展。)

思考:

1.推行 「五育融合」 課程體系

構建德育鑄魂、智育打基礎、體育強體質、美育滋養心靈、勞育增能力的課程框架,把勞動實踐、藝術鑒賞納入必修學分。像深圳某中學開了 「校園農耕課」,學生在種地實踐中能理解生態循環和團隊合作。

2.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打破 「只看分數」 的觀念,加入過程性評價、實踐能力考核和社會服務記錄。參考芬蘭的做法,為學生建立包含創新項目、社區貢獻等方面的成長檔案。

3.實施教師專業發展五年計劃

打造 「教學導師指導 + 企業實踐 + 國際研修」 的複合型培養體系,要求教師每學期完成 40 學時的跨學科培訓。比如杭州某校讓理科教師參與 STEAM 課程開發。

4.創建 「教育生態評估系統」

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社會實踐時間、創新成果等納入學校考核,對過度應試的學校發 「黃牌預警」。參考日本 「學校保健法」,建立全國學生髮展數據庫。

5.推進 「雙師課堂」 改革

每個班級配學科教師和成長導師,成長導師負責個性化發展指導。例如北京某校為每位學生建 「成長導航圖」,隨時調整學習路徑。

6.構建 「城市 - 鄉村教育共同體」

推行 「1 所名校 + 3 所鄉村校」 的結對模式,通過 「雙師課堂」、一起搞教研實現資源共享。參考 「組團式幫扶」 政策,規定城市教師必須輪崗去鄉村支教一定年限。

7.設立 「教育創新特區」

雄安浦東等新區試點 「項目制學習」,允許學校自己開發課程。比如上海某校開了 「城市生態治理」 課程,學生能參與真實的市政項目設計。

8.完善終身學習認證體系

打通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界限,建立 「學分銀行」 制度。家政服務人員通過技能認證,可折算成繼續教育學分,這參考了人社部的家政職業化建設方案。

9.開發 「教育壓力指數監測系統」

用大數據實時監測學生作業時間、睡眠質量等,對超標的學校自動啟動干預機制,比如成都試點的 「作業熔斷機制」。

10.構建 「家校社」 協同育人平台

建立家長教育學分制度,開發家庭教育 AI 助手。像廣州某區推出 「教育會客廳」,定期舉辦家長工作坊和社區教育沙龍。

教育內卷VS人的覺醒:中國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 天天要聞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最低錄取控制線為615分,2025年太原中考錄取分數線公布→ - 天天要聞

最低錄取控制線為615分,2025年太原中考錄取分數線公布→

7月10日,太原市招生考試管理中心發佈公告,太原市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考」)成績於7月11日揭曉;普通高中錄取不分批次,最低錄取控制線為615分。有關事項公告如下:01成績查詢1.7月11日起,考生可登錄「山西招生考試網
00後組團「打怪」!深港澳學生「揭榜」挑戰企業技術難題 - 天天要聞

00後組團「打怪」!深港澳學生「揭榜」挑戰企業技術難題

企業遇到技術難題,找誰解決?這次,深港澳三地的00後學生組團來「揭榜領題」了!7月10日,首屆深港澳產教融合技術技能創新與應用大賽在深圳鵬城技師學院拉開帷幕,這場特別的比賽,讓在校學生直接挑戰企業拋出的真實技術「考題」。本次大賽由深圳市人社局、教育局、總工會聯手打造,深圳市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承辦,香...
棗莊職業學院:跨國聯動,共啟職教新篇章 - 天天要聞

棗莊職業學院:跨國聯動,共啟職教新篇章

6月27日,由棗莊職業學院與老撾巴巴薩技術學院聯合主辦的「老撾國家職業標準應用推廣項目啟動儀式暨導遊員職業標準培訓」通過線上方式成功舉行。活動以「標準引領·實踐協同」為主題,旨在推廣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助力老撾旅遊人才培養,深化中老職業教育合
楊素秋,履新職 - 天天要聞

楊素秋,履新職

日前,記者從可靠信源獲悉,著有《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一書作者、原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楊素秋,現已履新西安戲劇學院副教授(專業技術職務)。
泉州聚龍外國語學校通報「學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不當教育」:對班主任予以解聘 - 天天要聞

泉州聚龍外國語學校通報「學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不當教育」:對班主任予以解聘

來源:泉州聚龍外國語學校情況通報近日,網傳關於我校學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不當教育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對此,學校已經成立工作小組,主動配合教育、公安等職能部門開展情況核查。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一、關於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師讓同學毆打」的情況核實2025年6月20日(周五)上午9時35分(大課間結束),404班學生李...
跟着漢字游玄武,外籍學生刻「寧」字品漢字博大精深 - 天天要聞

跟着漢字游玄武,外籍學生刻「寧」字品漢字博大精深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新月 文/攝)「你好玄武!」「我愛南京!」「漢字真美!」7月10日下午,「跟着漢字游玄武」活動在明孝陵博物館舉行。南京理工大學2025「錦繡江蘇」國際暑期學校的20名外籍青年學生體驗了南京非遺項目金陵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