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梁亮 通訊員 宋曉果
雖然蛇年才剛起了個頭,但杭州上城區采荷街道的居民葛秀英已經在為馬年的生肖剪紙做準備了。
「只要腦子裡有靈感,我就會趕緊先記錄下來。」在采荷街道青荷苑社區的曉荷書房,記者見到了74歲的葛秀英。而她要準備的,是馬年的生肖剪紙。自2010年從山東老家來到杭州開始,葛秀英根據每年的生肖均創作了百餘幅相關的剪紙作品。
正在剪紙的葛秀英。記者 梁亮 攝
工程不小,前後要半年時間
「因為蛇的生物特性,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態。而在構思作品時,我還增加了一些新春的元素。」葛秀英一邊展示她為蛇年創作的「百蛇圖」,一邊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帶着官帽送財的蛇、與喜鵲和蝴蝶共舞的蛇、纏繞着「福」字的蛇……在葛秀英的一雙巧手下,一張張惟妙惟肖的剪紙作品逐漸誕生。
這些可不是一個小工程。「構思、設計、製作、裝裱,前前後後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在葛秀英看來,每一環節都馬虎不得。
葛秀英創作的蛇生肖剪紙。記者 梁亮 攝
為了創作出好作品,在充分利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最近幾年,葛秀英學會了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吸收一些創作靈感。「網絡的資源多,能給我的創作提供豐富的資料庫。」葛秀英說。
只有靈感還不夠,如何通過剪紙來呈現和表達?這是葛秀英一直在鑽研和思考的問題。為此,她經常隨身帶着紙筆,方便隨時記錄自己的設計。「有一次,我已經躺下睡覺了,但一閉上眼睛卻突然有了想法。我趕緊又起床,把腦海中的想法畫了下來。」這位70多歲的老人只要談起剪紙,話匣子就停不下來。
剪紙是離不開剪這個環節的。一把有點上了年頭的紅把剪刀跟隨了葛秀英多年,這也是她出門必帶的物品之一。「剪的時候碰上精細處,我都是屏住呼吸完成的。」葛秀英說,剪好一幅剪紙作品其實是個細緻活兒,有時候要慢慢磨上一兩個小時,「所以現在開始操心馬年的生肖圖,不算早吶!」
葛秀英創作的蛇生肖剪紙。記者 梁亮 攝
重拾剪紙,退休比上班還忙
葛秀英與剪紙結緣,已經是60多年前的事情了。她的媽媽是當地有名的「剪花娘子」,給十里八鄉的村民們剪繡花樣子。
從小耳濡目染,葛秀英也喜歡上了剪紙這門技藝。「當時我連好一點的紙都找不到,為了練習,我經常拿舊報紙、捲煙盒等練手。」就這樣,十幾歲的葛秀英就憑藉這門手藝成了當地的「小名人」。連去隔壁村走親戚,都有村民拿着剪刀和紙登門,請她剪繡花樣。參加工作之後,葛秀英慢慢把這項愛好擱置了,只有趕上單位有新人結婚,她才會在幫忙布置新房的時候「露一手」,剪剪喜字和窗花。
葛秀英創作的這系列蛇生肖圖正是彩宣套色剪紙作品。記者 梁亮 攝
2003年,葛秀英退休了。閑不下來的她報名了當地的老年大學,學習書畫。一次機會,老年大學的老師發現了葛秀英的剪紙技術,便鼓勵她重拾這項技藝。
「以前,我的剪紙作品是繼承和脫胎於我媽媽的剪繡花樣的技藝。重新投入剪紙賽道時,我就決定更新自己的技術。」葛秀英把自己學習到的書畫藝術融入進剪紙創作中,開始打造彩宣套色剪紙作品。雖然這類作品工藝流程相對複雜,但這樣的剪紙作品不再只是單一的紅色,有了更豐富的觀賞性。
憑藉過硬的技術,葛秀英的剪紙在國內外眾多賽事中屢獲佳績,她也馬不停蹄地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參加各類文化宣傳活動。她笑着說:「沒想到退休了,我比上班時還要忙。」
如今,葛秀英已經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菏澤市「曹州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還曾在北京、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舉辦過剪紙作品展覽。
家人支持,作品要再次升級
之所以能放開手腳追逐藝術夢想,葛秀英說要感謝家人的支持,尤其是跟她同一年退休的老伴。
葛秀英與老伴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葛秀英要參加比賽或者活動,都是老伴陪着她一起天南海北地跑。2010年,葛秀英和老伴來到杭州照顧剛出生的孫女,為了能讓葛秀英有時間繼續剪紙夢想,老伴承擔起了家裡的大小事務。「後來孫子也出生了,這兩個孩子都是他帶得多。」葛秀英說,多虧了老伴,自己這麼些年才沒有停下藝術創作。
而兒子兒媳也都支持葛秀英繼續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遠在山東的女兒更是繼承了葛秀英的剪紙技術,也成了一名剪紙愛好者。「但他們比較擔心我的身體,畢竟剪紙創作費腦、費眼、費手,他們怕我太辛苦。」因為常年拿剪刀,葛秀英的右手上有不少老繭,但她表示不會停下剪紙的手,「我現在頭腦里還有好多好多想法要表達」。
來到杭州十多年,這裡已經成了葛秀英的第二故鄉。她不僅教社區的鄰居們剪紙,認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藝友」,也用剪紙記錄著杭州的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從西湖十景到杭州東站、市民中心、杭州國際會客廳「大金球」等地標建築。
葛秀英剪的「大金球」。記者 梁亮 攝
「剪紙,和其他藝術呈現方式一樣,可以用來記錄生活點滴和時代發展。所以我想通過這門技藝,傳遞心中對生活的熱愛,對中國老百姓的祝福。」葛秀英說,她創作的生肖百圖已經要夠一輪了,現在回頭看以前的創作有點「不夠潮」,她準備好好積累一些素材,把「作品跟着社會發展一起『升升級』!」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