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跟華大基因CEO尹燁連麥的時候,提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年輕人不要買房子,這也就有錢養孩子了。

這個觀點一出,就上了熱搜。張朝陽說一輩子不買房子挺好的,美國就有很多人一輩子不買房。
中國人到底有多熱衷於買房?
202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3.33萬億元,這個數字也足夠驚人了,可是驚人比2021年還少了26.7%。202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35837萬平方米,如果如果套均100平方米計算,那麼總計是1300多萬套。
有人計算過中國人均居住面積已經是41.76平方米,這已經接近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如今大部分的中國人都選擇貸款買房的方式,很多年輕人早早就背負上了房貸。

甚至不少家庭為了買房,不惜是掏空了四個錢包,有的甚至連爺爺、奶奶的積蓄都拿出來幫忙了。可是這也讓不少年輕人生活壓力巨大,如今中國生育率下降,很多程度上就是拿錢人生活壓力太大導致的。
現在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如果是靠着打工為生,給了房貸、生活費等必要開支之後,也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這個時候多生一個孩子,不僅僅是增加孩子的支出,而且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夫妻之間就得有一個人放棄工作,全職帶娃,那麼收入就會進一步銳減。
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房產佔了總資產的9成以上,可是房產是不斷部分變現的,如果你着急用錢,你是不能部分出售,等於說家庭大部分資產沉澱在房產裏面。

中國人喜歡買房,很多時候是來源於古老農耕社會對於土地的眷戀。這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這種需求從傳統社會又流傳到了現代。如今大家不需要耕作了,於是這種情感就從土地流傳到了房子上面。
另外因為中國人過去2千年都是靠着耕作生存的,因此風險意識非常強。耕作就意味着看天吃飯。因此大部分人認為有房子才可以抵禦各種的未知風險。
事實上如今年輕人對於房子的認知已經不一樣了。可是老一輩依然有着強烈的感情。比如很多丈母娘都會要求女婿必須有房子。年輕人過年回家,家裡長輩最喜歡問買房子了沒?
如今很多年輕人選擇背負巨額的房貸,更多也是因為這種無形壓力。當然對於經濟條件好的人,情況就不一樣了。
對於一些收入還可以的年輕人,他們自己也會熱衷於買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跟外國人不一樣。很多人覺得買了房子才有安全感,租房沒有安全感。中國人不像外國人那麼追求自由。外國人眼中,租房子是自由自在,可是在中國人看來就是沒有安全感了。

可是隨着時代的改變,未來很多年輕人都會打破傳統的慣性思維。另外在中國,大部分人的財商思維都非常差。一些年輕人賺了錢,如果不買房子,投資到其他地方,很容易就被割韭菜了。
不管是股票、基金、還是其他的理財市場,能賺錢的人永遠都是少數。更多人都是磕得頭破血流的。因此一些人寧願選擇買房抵禦通脹,沉澱自己的資產。

當然在政策上也有非常多的引導,比如說房子跟教育資源、戶口、醫療等綁定。如果你不買房就無法落戶,無法落戶孩子就只能讀私立,私立教育資源不少,價格也是非常昂貴。
讀懂這些政策,你就明白在政策面,有人希望老百姓去買房子。那麼為何會如此呢?對比中國跟美國的國情,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美國的房子並不算貴,我們在電影裏面看到,很多美國普通人如果不是生活在大城市,都可以住上不錯的鄉村小別墅,這在中國幾乎不敢想像。哪怕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他們在住宅支出上也遠比中國少。可是美國有一個東西非常貴,那就是看病貴。有一個段子說,在美國千萬不要叫救護車。疫情期間,很多美國人治療就花了上百萬的美元。可是我們中國卻是全部免費治療。
同時我們平時的醫療成本,在全球來說,也是相對較低的。一方面我們有大規模的醫保,另外一方面這些年中國也是不斷在改革。

在古代每一個國家都會徵收各種稅,徵稅的目的除了一部分用於皇家的享受之外,大部分也是用於國家的發展跟統治上面,那個時候一個老百姓每年交了稅之後,常常是連自己一家人也養不活了,為了免稅要不就是拚命讀書,擠入士紳階層,要不就是去當兵打仗。
到了現代之後,每一個國家都在降低稅率,一方面是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一方面則是刺激經濟。現在大家都懂了,蛋糕做大了,才可以賺到更多錢。

可是經濟發展起來了,國家要如何把蛋糕弄到自己手裡呢?每一個國家有不同的辦法,比如說醫療、煙草、房地產都是如此。把沉澱在老百姓手中的財富通過某一種方式集中起來,然後再用於國防發展、基建投資,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中國的經濟是靠兩條腿走路,第一條就是外貿,第二條就是內需。外貿就是我們生產各種東西,然後去賺老外的錢。第二條就是中國自己龐大市場的內循環,其中最大的一個環節就是房地產了。
這是最大的產業,可以帶動水泥、鋼鐵、裝修、建築等等無數的產業。中國人過去40年靠着外貿賺到了很多美元。這些財富又通過土拍的模式,間接流回國家,然後再用到國防、基建、科研等等方面,形成一個正循環。
相比感情上的需求,其實這個才是最關鍵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