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起卦方法比較常見應該有四種:銅板法、抽籤法、梅花易數法與卜蓍法,這些起卦方法就不是像漢朝以後的卜卦解讀方式,那是有加入五行相生剋的起卦預測法。
本書所論述的只是經由心靈感應再單純易經起卦的方式去預測。所以在這四種起卦方式後,必須將起卦後的卦象再去參考「從易經卦象看人性」書里的爻卦原象的卦理與每個爻卦象的啟示。
因為「從易經卦象看人性」這本書里的爻卦原象是從每一個爻卦的卦象去得到64卦的啟示,而不是直接抄錄古代易經通行本的爻卦辭或是爻卦辭,所以這樣的爻卦原象才是真正的易經八卦的啟示原理。
所以目前通行本的易經爻卦辭只能藉以參考之用。因為這些爻卦辭也是古代周朝人在卜卦後事件的最終結果,所以用這樣的易經爻卦辭去解釋當今目前占卦者所得到的心靈感應後去占卜而得到的卦象就可能會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也可能會有完全搭不上邊的錯誤解釋結果。
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兩個時代的心靈感應起源與發生的生活環境情況並不一樣,其結果就不見得會有一樣的解釋。可是目前幾乎現在所有的卜卦者都是根據易經的卦象辭與爻卦辭去解釋現在卜卦後的卦象,這樣的做法就會讓現今的卜卦後的解釋變得越無語倫次的結果,幾乎都是在穿鑿附會或者對號入座似的唬弄。
所以因為有太多了這樣的做法都是迷惑不懂,但是想要得到卜卦預測的人,才造成當今的易經卜卦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科學的迷信行為,而不是心靈感應的心理科學。這確實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今國學的悲哀。
也就是因為漢朝以後的學者也意識到易經的爻卦辭根本是不適用於解釋當代的占卜,所以對於精通易經八卦的中國古代學者才發明創造了以天干地支與五行相生剋制化的方式來解釋卜卦後的卦象,而不再以易經的爻卦辭來解釋卜卦後的卦象。
所以創造了這樣的方式基本上就已經解決了卦象的斷卦問題。雖然天干地支產生於夏商時期,本來天干最初就只是使用在紀日上,稱為「十日法」,但是在漢朝時期就才開始有地支的結合起來去紀日,也就是自甲子開始至癸亥終,共有六十個紀日的方式。
到了東漢建武年間(約公元54年時)才有了干支紀年,而干支紀月與紀時則比較晚,約在唐代時期。而陰陽五行雖然在戰國末期到漢代之間就已經產生了,但是也是到了兩漢時期才陸續被才採用到命理哲學上。
所以經過幾百代精通易經卦象的學者演繹,陸續的將天干,地支,六親等的應用也加進去解釋卜卦的結果,這樣才逐漸有如同「大六壬占卜」方法的卜卦解釋。
故如果要加入五行生剋制化與六親變化去論述卜卦的解釋結果,那只有在另外「大六壬的易經卜卦來源」著作時再來論述。所以現在如果還有要去藉由易經的這些卦象辭與爻卦辭來預測未來事件的吉凶,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做法。
再談到任何卜卦在起卦前一定要保持着虔敬的心,就像你在寺廟裡求籤一樣,其實求靈簽主要還是要靠心態的虔誠,而不是因為神明的保佑,因為在求靈簽時,心靈能夠集中虔誠的意念去得到靈感的感應,所求得的簽便會比較靈驗。
所以古人在卜卦之前為什麼要有焚香沐浴,祈天禱告等一系列的儀式,這不是因為有卜卦之事要去請求神明幫助,而只是讓自己先靜下心來,以虔誠之心集中意念去感應靈感。
所以卜卦前心靈上確實是要平靜,盡量不受外在環境的打擾,尤其是周遭必須保持着安靜,才能達到意念的集中,如此才可以達到靈感感應的境界。因為這時候卜卦者的意念已經跟內心的靈感開始溝通了,人的潛意識就會閃現在意識中。否則的話,一個人的心裏思緒與想法都處於比較雜亂的時候,這時候再去卜卦,混亂的思緒究竟要讓心靈感應到哪個卦象,恐怕連卜卦者都不清楚,那潛意識怎麼可能會準確地去預測出你想要得知的事情,當然是在這種混亂的思緒下一定得不到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