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混汽車」為啥越來越不吃香了?聽老車主說完,我才恍然大悟!

曾紅極一時的油混汽車,對渴望省錢的人來說,簡直就神器。

然而,如今它卻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拋棄。

甚至有網友分享說:買了以後才發現,這種車根本不值得,還不如買新能源車

消息一出,越來越多的朋友吐槽起「油混汽車」了,甚至後悔當初的選擇,要趕緊賣了。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01 為什麼後悔買油混汽車了?


其實,油混車曾經受歡迎,是有道理的。

省油、穩定、不用充電,聽上去簡直是燃油車和電車的完美結合。

但現實往往沒那麼美好,越來越多的車主開了一兩年,才發現這東西「看着香,吃起來一般」。

第一,省油,但沒省多少錢。

很多人買油混車,就是衝著低油耗去的。

但問題是,省下來的油錢,未必能彌補更高的購車成本。

以某日系品牌的油混車為例,同款燃油版14萬,混動版16萬,貴了2萬塊錢。

但真開起來,一百公里比燃油版省個1.6升油,折算下來每公里省1-2毛錢。

但問題來了:這幾毛錢,什麼時候能省回那2萬塊?

按照一年開2萬公里算,可能要8年才能回本。

但這個時間,可能大多數人還沒回本,就要換車了。

第二,動力尷尬,電沒勁、油不爽。

理論上,油混車應該兼顧電動車的平順,和燃油車的長續航,

但實際體驗往往是:

電池小,純電模式續航短,跑不了幾公里;

油機也不是主打性能的,提速一般,高速超車也差點意思。

很多車主吐槽:「起步時像電車,加速又像燃油車,結果兩個都不算好開。」

第三,保值率「割韭菜」,賣二手一算賬,虧麻了。

買車時覺得油混車比燃油車更先進,但賣車時才發現,市場不認。

很多油混車的二手價格,比同款燃油版還便宜。

因為二手車商心裏清楚,新能源車崛起後,消費者更傾向於買插混或者純電,油混車反而成了「夾心餅乾」。

鑒於此,買的時候加錢,賣的時候卻不值錢,很多人後悔都來不及。

02 還有什麼問題?


如果只是省錢不明顯、動力一般、保值率差,油混車可能還不至於被「拋棄」得這麼快。

但現實是,它還有不少讓人越用越糟心的「隱形坑」,甚至讓一些車主直接勸退。

第一,保養成本比燃油車更貴,長期使用不划算。

買車時,很多人覺得油混車更省錢,但忽略了維修和保養費用。

比如,有些品牌的油混車型,光是變速箱油發動機的更換成本,就比燃油版貴不少。

再加上電池組、雙電機、混動專用變速箱等複雜零部件——維修起來更麻煩,維修費也更高。

簡單來說,燃油車是用油的錢多,油混車是用車的成本高。

最後算下來,省錢的意義並不大。

第二. 政策不再給力,油混的優勢越來越小。

以前,很多人買油混車,是衝著牌環保補貼等政策紅利去的。

但現在,插電混動、增程式甚至純電車,在政策上的優勢更明顯。

像絕大多數城市,對插混車型,也給予綠牌待遇,甚至還能免購置稅。

相比之下,油混車反而成了不上不下的「邊緣選手」——沒電車的補貼,也沒傳統燃油車的簡單粗暴。

03 給大家的建議?


既然油混車的性價比正在下滑,那現在買車,該怎麼選?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如果你預算夠,直接上純電;

如果你對充電還有顧慮,插電混動(PHEV)或增程車(EREV)才是更好的選擇。

拿純電車來說,如今早已不是幾年前的「半成品」。

不管是續航、快充、智能化還是駕駛體驗,都已經和油車拉開了代差。

譬如以前的電車,只有個400公里的續航。

但現在的車型動不動600公里,部分高端車型甚至能突破800公里。

再加上800V高壓技術的普及,充電10分鐘,續航300公里已經不是夢。

完全改變了過去「充電慢」的問題。

當然,如果你還有續航焦慮,插混/增程也是比「油混」更好的選擇。

以插混為例,它本質上就是「電車+油車」結合:

日常短途用電,長途用油,比油混的電池更大,純電續航更長。

比亞迪的DM-i、長城DHT、吉利雷神這些技術,純電模式下可以跑100-200公里。

市區代步基本不燒油,但高速上還能像油車一樣跑長途。

說白了,價格比油混低,政策比油混好,配置和空間還更大,並且更省錢——何必再買油混呢?

總的來看,油混車就像是「曾經不錯,但現在不值得」的東西。

既然我們不會花同樣的錢,去買個功能落後的手機——為什麼買車的時候不一樣呢?

其實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別讓自己的錢包,替這份「遲疑」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