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或將決戰「汽車雲」 誰會笑到最後

新能源車的開始被用戶認可,銷量也越來越大之後。智能車的領域也就成為了不少大咖們格外關注的一個地方。

特別是在5G、高精度定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智能傳感、輔助駕駛、遠程駕駛在汽車上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多。甚至是自動駕駛都正在朝着我們走來……

以前,傳統車與路、車與車之間進行「聊天」,靠的是攝像機、紅綠燈、減速帶這些被動設施。

而現在及今後,融合了5G、高精度定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及路上、車裡的各種傳感器,則讓車與路、車與車之間所有的數據動態實時彙集、整理、分析,實現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調管理,形成安全、高效、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這就是車路協同的網聯車。

其實,不論是網聯車還是車聯網,這背後都離不開網絡及雲端的支撐。在數字化浪潮下,汽車上雲、入網已經成為趨勢。而在上雲、入網的領域,三大運營商們可就有了獨到的優勢。

那麼,在汽車上雲、入網的新市場里,移動、電信、聯通這三個老對手可就要再次交手了。那麼,汽車雲的賽道里三大運營商們誰會笑到最後呢?

作為通信行里的一哥,移動近些年來將自身算力優勢和通信優勢與融合感知、高精度定位、雲等底層共性基礎能力服務徹底打通,成功構建了建城市-區域-邊緣三級車路協同雲控體系架構。

如今,這樣的「智慧道路」已在江蘇無錫、武漢經開區蘇州高鐵新城等150餘個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示範區里投入使用。未來,移動還將將持續深耕車路協同,聚焦免路側計算設備與路側通信設備的交通管理方式,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此外,移動還一直積極探索智能網聯車的服務內容。

一方面聚焦4G/5G在汽車應用中的傳統聯接,築牢穩定的數字道路,另一方面向5G+北斗高精度定位、雲/IDC、呼叫中心、大數據、車載內容應用延伸,構建「連接+算力+能力」的解決方案體系,實現語音交互、數據服務等實踐應用,賦能智能座艙品質服務。據說,移動的車聯網智能已服務70餘家車企,為超過一億輛汽車提供連接服務。

聯通則在有序推進「人-車-路-網-邊-雲」協同運營,形成「1+2+N」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快速打造聯通在交通行業的專精特新能力。

而今年8月,電信聯合中智行發佈了新一代基於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系統「輕車·熟路」。而該系統在全球首次實現以輕量化自動駕駛車+高級別全息智能道路,依賴純路端感知在城市級公開道路上達成長距離、長時間L4自動駕駛。

從這些消息來看,其實三家運營商在汽車上雲、入網的賽道上已經有了各自的聚焦點,也延展出了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

有算力優勢和通信優勢的移動,已經在打造整個網聯車的系統及生態應用。電信則看起來更加激進一點。想在L4級這樣完全無人的自動駕駛方向上發展。同比之下聯通可能就專註在了汽車上雲、入網的一些具體產品應用和運營方面了。

當然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折射出三家在雲、網及整體實力方面的不同。打造整個網聯車的系統及生態應用顯然更賺錢,但需要投入的資源、技術、成本也更多一些。

因此,綜合實力稍遜一籌的電信和聯通則就選擇專精一些具體領域,打造自己的專屬優勢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車上雲、入網的賽道里可不止有三大運營商。那些科技大咖及互聯網巨頭企業們也一樣是重要的參與者。

據說,那些科技大咖及互聯網巨頭企業們等能提供雲服務的企業均已把汽車雲業務擺上了戰略高度。

這麼看來,在汽車上雲、入網的賽道里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一次大比拼。汽車雲市場將成為眾多巨頭企業們的必爭之地和新增業務收入來源池。

三大運營商及科技大咖、互聯網巨頭企業們的「汽車雲」混戰, 誰會笑到最後呢?現在還真不好說。後續有網有雲、還有網聯車系統及生態應用的企業勝出的幾率會更大一些吧。

那麼,你認為在「汽車雲」的市場競爭里,三大運營商誰會笑到最後?運營商與科技大咖、互聯網巨頭們誰又會更厲害呢?歡迎留言來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