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精益人比較喜歡問的問題,起碼我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問,怎麼定義大批量還是小批量?他們之間有明確的區分界限嗎?什麼時候該用大批量,什麼時候該用小批量?等等。今天就來探討下這個話題。
福特方式與豐田方式的對比
其實大野先生也有過這樣的問題和思考,他在自己的書中也提到:「福特方式與豐田方式哪一個更佔優勢呢?因為這兩個系統每天都進行改善與改革,所以我對這個問題很難迅速給出答案。然而,我自己有信心的是,豐田生產方式適用於低速成長時期的生產。
毋庸置疑,福特生產方式在它當時的環境下,確實帶來了革命性的生產方式變革,也就是從單件作業方式到大批量生產方式,造就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神話,也讓美國汽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這不止是企業的進步,也給老百姓帶來了廉價的商品,應該說是人類工業文明的進步。
豐田生產方式又是在另外一個場景下誕生的,日本戰後資源匱乏,國內汽車需求量小,且品類多樣,這對剛剛起步的豐田來說,不管是資金還是製造能力都面臨不小挑戰,如何應對?有壓力才有突破,從豐田喜一朗到大野耐一,他們不斷學習、創新、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方式,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這可謂是開啟了另一個工業文明,讓我們的製造方式能更好匹配人類自己的需求。
大批量生產與小批量生產的特點
大批量生產的特點
生產批量大
就是一個產品的批次生產數量很大,比如福特一條流水線就造一個型號的汽車,一直做;或者當下有的企業一個產品做一個月;也或者有一個產品做一個禮拜。大批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根據產品的需求特點來定義。
切換頻次少
大批量一定是追求連續,減少切換。因為切換會帶來時間損失,帶來成本。其實我們在推行精益的過程中也經常碰到生產管理人員會提出這個問題,停機換模不是很耽擱生產嗎?經常切換不是會有很多不穩定因素,會增加變化點嗎?所以,大批量生產的存在也是有土壤的,要改變舊習還得逐步進行。
小批量生產的特點
生產批量小
小批量就是每次單個型號產品生產量很小,比如一次做2小時的同一個產品,一天可以做幾個不同的型號。這樣產線上斷點處的半成品會相對比較少,當然原材料和成品庫存也會下降不少。
快速切換
實現小批量的關鍵是實現快速切換,否則就會帶來大量的浪費,還不如大批量生產省時省力。快速切換能有效縮短產品切換時間,最佳的切換可以達到幾乎不造成等待,比如F1賽車輪胎更換,也就10秒左右,豐田切換車型也就3分鐘。
該如何選擇和應用?
客戶需求拉動
一切的需求都來自客戶,不能是為了小批量而小批量。當客戶的需求是大批量,而我們又能很好地實現單件流,大批量就是最好的方式;當客戶的需求是品種多、批量小,當然我們就得小批量生產,否則會帶來大量庫存和各種浪費。
結合自己製造能力
你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少活。對於製造工廠來講,也是這個理。當我們的製造條件和能力還不具備柔性生產時,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還是老老實實選擇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比如受設備、人員、原材料採購的局限,就得大批量流轉最省,那就干唄。
真正實現快速切換
快速換模是企業的硬實力,其實可以擴展為快速切換。快速切換不止是設備和模具的切換,還包含後勤人員相應的快速反應,讓整個切換變得快速和平順。比如經常看到的,生產換好了模具卻在等訂單、產品切換了一半說沒有材料、產品調試好了說技術參數有變更等等。這些都是一些後勤配合沒有及時跟上造成的。快速切換一定不只是生產部門的事情,起碼是整個運營部門的事情,甚至是整個公司的事情。
存在即合理,但合理不見得最優。大批量與小批量,知道如何應用的同時,更要懂得如何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