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電混動」這麼先進,為什麼中高端車卻都是增程車!
十年前我入行時,提到混動就是豐田的天下。
可誰能想到,2025年的今天,如果你手握40萬+的預算,想買混動車,那大概率是會選擇增程車,倒不是說你不喜歡插電混動,而是在這個價位,插電混動的選擇太少了,這個預算的車,主要以增程式為主。
那現在你可能又會疑惑了,不是說增程式是落後技術嗎?
怎麼都到了40w+這個價位了,怎麼大部分車企還在用「落後的增程技術啦」?
老實說,插電混動那套系統確實夠複雜,也確實很有技術含量 - 發動機、電機、變速箱高度集成,
還能在純電、增程、並聯、直驅四種模式間自由切換。
就連我這個老司機看了都頭大。
相比而言,增程就如同老乾媽搭配米飯一樣,簡單直接卻極為實用;
電動機專門負責驅動車輛,發動機則一心一意地進行發電,不存在那些花里胡哨,但沒什麼實際用處的設計。
最近我測試了一款40左右級別的插電混動SUV,官方說在WLTC工況下綜合油耗是每百公里5.8升,
可是實際測試高速油耗一下漲到8.2升,這數據比同等級別的增程式車型還厲害。
我專門找了幾個老車主做對比。
開了3年增程的老王說:"每次高速1000公里,油耗穩定在6.5L左右,關鍵是動力輸出特別線性,加速超車一點頓挫感都沒有。
PHEV,從紙面上看參數好像還行,但實際測試出來的數據常常能驚到你,
在我看來,插混最大的問題在於系統過於理想化。
它想把所有工況都優化到極致,結果反而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這就像現在的智能家電,功能一大堆,可靠性反而不如老款。
回顧過去十年的技術發展歷程,就跟一場豪門之間爭搶權力的大戲似的,在2016年以前,插電混動和增程式就跟親兄弟一樣,相互之間聯繫得特別緊密;
可後來因為理念上有了分歧,就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插混陣營走上了"堆料"路線:從單電機單擋,到現在的三電機甚至四電機系統,油耗沒有降低多少,但是工藝是越來越複雜。
增程派倒是穩紮穩打:從當年的小排量發動機匹配小電機,發展到現在的大功率電機配更高效增程器,就像從路邊小店成長為連鎖品牌,本質沒變,但更專業了。
增程系統在這種極端天氣下反而表現更穩定。
而維修成本則是另一道鴻溝。
我那哥們的插混變速箱返修,光工時費就甩出去8000多。我家樓下修理廠老師傅都說了:"現在的插混系統,零件表比我老婆的護膚品還多,修起來費錢費時間。
推廣這一塊,增程式動力的宣傳方式很有新意,像「不用充電的電動車」這種說法,一下子就把好多用戶的心給打動了;
而可插電式混動,老是在着重講「雙引擎」之類的概念,聽着總讓人覺得它更注重去展現發動機的性能。
說實話這場技術爭鬥還沒結束,某汽車企業技術總監私下跟我說:「別以為現在插電混動、增程熱鬧,過幾年固態電池或氫燃料電池一出來,那些就得靠邊站,"
這讓我想起當年VCD和DVD的格鬥,打得火熱的時候,MP4突然就殺出來了。
最後跟大家說說心裏話,在40萬左右這個檔次的市場里,其實不必死磕技術路線,買車就像選對象一樣,看着順眼,用着順手,用着省心,這三個字比啥都關鍵。
要我說現階段選購中高端新能源車,增程是最務實的選擇。
它既能讓你體驗到電動的平順性,又不用擔心充電和續航的煩惱,可以說是新能源時代的完美過渡方案。
作者:阿豪 來源:車界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