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汽車
7月8日,保時捷公布2025年上半年銷量數據,全球交付量為146,391 輛,同比下降6%。
作為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豪華汽車品牌之一,保時捷在銷量維穩方面一向表現穩健,而此次下滑主要由中國市場的顯著放緩所推動。數據顯示,中國市場上半年銷量同比下降28%,跌幅遠超其他區域市場,成為拖累整體表現的核心變量。
過去十年,中國市場曾長期支撐保時捷的全球增長,在部分年份,其銷量佔比甚至超過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當前,這一市場正經歷從高端消費降級到產品價值體系重估的多重轉變。伴隨本土智能電動車品牌持續上探高端市場,德系傳統豪華品牌面臨顯著的用戶流失壓力。
與此同時,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也促使部分原本穩定的保時捷用戶推遲換購計劃,或在同等預算下轉向配置更豐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本土新能源品牌。
代表保時捷電動化戰略的Taycan,近年來在華銷量始終未及預期。
今年5月,該車型在中國市場大幅降價,部分版本降幅近20%,保時捷希望通過價格調整撬動需求,緩解庫存與產能錯配問題。但在智能座艙體驗、輔助駕駛功能與用戶運營等方面,Taycan仍存在短板,難以在激烈競爭中獲得足夠話語權。
儘管如此,公司管理層對Taycan仍抱有較高期待。剛上任兩個月的保時捷德國總經理羅伯特·阿德爾(Robert Ader)近日在接受《汽車周刊》(Automobilwoche)採訪時表示,「對我來說,Taycan 是全球最出色的電動汽車。」這一表態一方面展現出公司對技術路線和駕駛性能的持續信心,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品牌在與時代主流需求對接中的某種錯位。
與中國市場的承壓表現不同,保時捷在北美的銷量實現逆勢增長。上半年該區域銷量同比增長10%,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增量來源。北美市場得益於產品供應恢復、消費者結構穩定,以及部分車型通過價格鎖定機制緩解關稅影響,整體銷售表現相對穩健。
不過,由於北美市場總體規模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替代中國市場在收入與利潤結構中的地位。
從產品結構來看,保時捷正加速推進電氣化進程。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交付車型中,電氣化產品(包括純電及插電式混合動力)佔比達36%,同比提升14.5%。
但就行業整體而言,這一進展仍滯後於頭部新能源車企,特別是在「高度內卷」的中國市場,與比亞迪、吉利、上汽、長安、理想、零跑等品牌在智能化功能和用戶觸點方面的差距仍較為明顯。
在全球高端汽車市場加速向智能電動化轉型的當下,保時捷等傳統品牌正處在技術與認知重構的過渡帶上。保時捷的高端品牌慣性仍在,但不再成為決定性因素。接下來拼的是體系能力,而不只是Logo和底盤調教。
保時捷仍將中國視作關鍵市場,其在財報中重申未來將繼續優化在華產品結構與本地運營體系。但一個日益清晰的現實是:即使一款產品足夠好,也未必能再像過去一樣自然地「賣出去」。
更何況,好的定義標準也已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