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捷達品牌成立的六周年,然而這個被大眾汽車寄予厚望的品牌,卻屢在中國市場碰壁。
一汽-大眾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捷達品牌新車累計銷量約12萬輛,同比下滑26%,相較一汽-大眾同期13%的整體降幅還足足多了一倍。自2019年捷達品牌獨立後的2020年至2024年間,捷達品牌佔一汽-大眾的比例僅在7%~9%之間。
從曾經的「國民神車」到如今的市場邊緣地位,捷達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掛大眾標的低端大眾車
在燃油車時代,捷達是消費者買車繞不開的一個名字。
1991年12月,第一輛捷達A2在一汽轎車廠組裝下線。隨後,捷達系列陸續有多款新車在中國市場問世,包括捷達王、捷達夥伴、新捷達等。進入中國市場後,捷達迅速成為「國民神車」。截至2018年,捷達累計銷量已經超過400萬輛。
▲來源:捷達官方網站
捷達系列車型的熱銷,讓一汽-大眾看到了低端車市場的無限潛力。在大眾汽車和一汽-大眾看來,藉助捷達車型原有的市場認可度和忠實用戶基礎,通過獨立品牌形式將有助於其深挖市場需求、更精準地抓住細分市場用戶,從而增加銷量。
於是,在2019年2月,大眾集團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總部宣布捷達品牌成為旗下全新子品牌。同年3月,一汽-大眾正式宣布捷達品牌誕生。至此,一汽-大眾形成了面向主流受眾的大眾、主打高端豪華的奧迪和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的捷達的階梯式品牌布局。
▲來源:捷達官方微博
因此,捷達從成立伊始便被寄予厚望,號稱要做「高品質汽車品牌新典範」「務實國民車踐行者」「力求讓每個用戶都能享受到德系高品質好車」。
對於捷達這個新品牌,一汽-大眾也信心滿滿,甚至摘掉了經典的「VW」大眾車標,讓捷達品牌車型使用全新的品牌標識,想要與大眾品牌作出明顯區分的意圖可見一斑。
只是,這時候的中國汽車市場,早已變天了。
被國產車圍剿,被自家產品「背刺」
2019年,是中國甚至全球汽車市場的發展轉折點。彼時,中國市場大量新能源汽車品牌和產品走向舞台中心,開始衝擊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
在這時高調成立的捷達品牌,無疑迅速成為自主品牌圍剿的對象。在捷達品牌所處的低端車市場,長期以來被奇瑞、長城、吉利和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牢牢掌控,銷量始終不如預期。
2020年,捷達交出成為獨立品牌後第一個完整年的銷量成績,全年累計銷量15.5萬輛,不及其在2018年巔峰期全年銷量的一半。2021年,捷達全年銷量16.9萬輛,仍僅為巔峰期銷量的一半左右。
2022年開始,捷達銷量總體呈現下滑態勢。到了2024年,捷達累計銷量12萬輛,拋開2019年的過渡期,該品牌銷量創下近五年的新低。
除了被國產車搶了「蛋糕」,捷達還被自家產品「背刺」。
在「價格戰」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下,捷達不僅在自主品牌面前沒有了低價優勢,與一汽-大眾的大眾品牌同級別車型相比,同樣喪失了低端品牌的優勢。
▲捷達VA7(來源:捷達官方網站)
《消費者報道》諮詢廣州多家一汽-大眾4S店發現,一汽-大眾的速騰車型普遍有5萬元左右的優惠幅度,裸車價普遍在9萬元~13萬元左右。與之相比,捷達VA7的官方指導價為9.9777萬元~12.9777萬元。換言之,以捷達VA7的價格,已經能買到品牌定位更加高端的速騰汽車。
儘管有廣州的捷達4S店銷售人員表示,捷達VA7綜合優惠至高可達4萬元,不過銷量仍然不盡如人意。懂車帝銷量數據顯示,今年1月和2月,捷達VA5的單月銷量分別僅為320輛和328輛。
銷量不佳之下,捷達對一汽-大眾的銷量貢獻力度也在降低。2017年至2018年,捷達在一汽-大眾的銷量佔比為15%~16%。2019年捷達品牌獨立,此後的2020年至2024年,這一佔比僅維持在7%~9%之間。
多品牌紅利消退
在捷達品牌獨立之時,不少車企為搶佔市場份額,通過發展多個品牌實現擴張,一汽-大眾也是其中的一員。
然而,隨着汽車市場的不斷變化,「多生孩子好打架」正在成為過去式。從2024年開始,多個車企對旗下品牌進行整合,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僅如此,乘聯分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A級車市場全面下滑,其中SUV和轎車累計銷量分別為501.3萬輛和343.7萬輛,同比降幅分別為3.7%和21.5%,而這正是捷達品牌車型所處的細分市場。
▲來源:捷達官方網站
由騰易研究院發佈的《海外車企的品牌力還能透支幾天:購車決策洞察報告之品牌篇(2025版)》(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在汽車品牌凈推薦率方面,2022年中國品牌的用戶凈推薦率超越海外普通品牌,2024年超越海外高端品牌。另外,在認可度、美譽度等其他指標上,中國品牌也有大幅提升,與海外品牌的差距同樣在大幅縮小。捷達作為一汽-大眾的低端品牌,正在面臨品牌力透支的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的購車選擇也發生了變化。報告指出,中國車市正加速中年化、女性化和中產化,消費者對節能化、高端化和便利服務的需求顯著提升。因此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單純依賴傳統燃油車和低價策略已難以支撐品牌的長期發展。
對於捷達而言,上述行業趨勢無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在接受《消費者報道》採訪時表示:「捷達應該充分利用中國本土市場的供應鏈和成本優勢,積極開發新能源車型,加大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投入。」
想要再次成為「國民神車」的捷達,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