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17日報道,總部位於日本的兩家汽車製造商日產和本田目前正在為潛在的合併進行洽談,另一家車企三菱汽車也有可能加入這場併購。一旦合併案成行,日本汽車行業將「只剩下」兩大陣營:一邊是「巨無霸」豐田,另一邊是由日產和本田主導的新公司。
▲2024年8月1日,日本東京,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內田誠(左)和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在聯合新聞發佈會上合影。圖源/視覺中國
根據statistia網站數據,2024年上半年,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合計銷量超過400萬輛,而豐田一家的銷量就達到560萬輛。按照2023年的數據,如果僅以汽車銷量排名,合併後的新公司將成為全球第三大車企,年銷量僅次於豐田和大眾集團,而略微領先於現代、通用和斯特蘭蒂斯等車企。
彭博智庫高級汽車分析師吉田達夫表示,「如果合併真的實現,它將為日產的財務困境提供短期緩解方案,並改變日本汽車行業的長期格局。」
知情者稱日產與本田「醞釀」合併
業內:新能源汽車研發競爭下的合理選擇
據報道,知情者稱,日產和本田兩家車企目前正在就潛在的合併進行積極洽談,並且計劃就合資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簽署意向備忘錄。此外,在私下的討論中,三菱汽車也表達出加入該合併案的意向,目前,日產持有三菱汽車24%的股份。
日產和本田兩家公司對於這一報道採取了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態度,只對媒體表示「相關消息並非公司官方發佈」。今年8月,日產和本田宣布將「採取具體措施深化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應對新能源車企帶來的競爭壓力」。
▲2024年8月1日,日本東京,聯合新聞發佈會上的日產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內田誠(左)和本田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圖源/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12月18日,三菱汽車股價開盤大漲19.6%,日產汽車大漲23.7%,不過,本田汽車股價下跌2.8%。本田汽車執行副總裁青山真治表示,該公司未來會考慮包括收購、合併、創辦合資分公司等多種潛在選項。彭博社援引日媒報道稱,預計12月23日左右本田汽車會就相關談判事項正式發佈公告。
在日本,本田和日產分別是第二大和第三大車企,年銷量過百萬輛的三菱汽車也是不容小覷的勢力。不過,和市值42.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98萬億元)的「巨無霸」豐田相比,這三家車企市值加起來不到10萬億日元,差距非常巨大。
日產曾與法國雷諾有過長達25年的深度合作,本田和美國通用汽車也有資本合作關係。現在這兩家企業基本清空了在海外的股權投資,收縮到日本國內。
美國汽車諮詢行業公司edmunds的研究總裁傑西卡·考德維爾表示,她相信合併案的構想是日產和本田兩家企業面對未來的一次重新定位,這也是長期競爭趨勢下的一種必然選擇。「未來的新能源研發競爭將非常耗費成本,對於較小的車企來說,把資源合攏在一起抵抗風險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不然,他們只能面對被市場淘汰的局面。」
曾是日系車「三巨頭」之二
近年來業績均遭遇低谷
曾幾何時,「兩田一產」代表着日系車最巔峰的輝煌,日本燃油車行業一度曾貢獻了日本gdp的60%。不過,作為日本曾經的國民驕傲,本田和日產近年來都遭遇了巨大的低谷。
2018年日產解僱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象徵著和法國雷諾長期深度合作關係的破裂,而這位法國前高管出逃和被捕的戲劇性一幕更是引起了全球矚目。今年11月,日產汽車高管透露,「公司賬上的現金僅供支撐生產線12個月。」
▲2015年10月28日,日本東京,卡洛斯·戈恩參加媒體預展會。圖源/視覺中國
根據上月初公布的最新財報,日產汽車在2024財年第二季度銷售額為2.99萬億日元,低於預估的3.05萬億日元,同比下滑5.08%,凈虧損93.4億日元,遠低於預估的收益490.7億日元。同時,日產汽車還大幅下調了未來的業績指引。
11月7日,日產宣布將採取緊急措施以扭轉業績。公司計劃在全球範圍內削減20%的產能,並裁員9000人,此外還將實施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銷售、綜合及行政開支,減少商品成本,優化資產組合等。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將從2024年11月起自願放棄50%的月薪,其他執行委員會成員也將相應減薪。
本田的狀況也不容樂觀,2024年,該公司在海外出現大面積關閉工廠和裁撤員工的傳聞。特別是本田在泰國的重要工廠阿育塔亞被關閉,該公司給出的官方理由是「銷量低迷和面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在從傳統燃油車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道路上,本田走得也不順利。據底特律自由報報道,2023年10月,美國通用汽車宣布終止與本田合作開發「可負擔電動汽車」的計劃,理由是該項目的研發成本高於預期。後來,通用汽車找到了韓國現代集團進行合作研發。
對此,麥格理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朱麗葉·布特表示,日產和本田的潛在合併方案是「較弱者在壓力下進行的防禦動作」。
紅星新聞記者 鄭直
編輯 張莉 責編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