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迭代速度加快,部分車型開始出現了「一年磨兩劍」的情況。
想起來上一次報道問界M7時還是在5月份,當時余承東親自官宣上市,主要升級點在於可調減震和全新的前臉設計。現款上市還不不到半年,疑似中期改款的問界M7又曝光了。
有網友公布了疑似新款問界M7的外觀設計專利,外觀上的改動方向和現款M7相同,主要還是更改一下前臉設計,更好匹配當前鴻蒙智行聯盟的「家族式臉譜」,其它方面是否有較大幅度的升級,具體的發佈時間是何時,目前還沒有更多的消息。
(圖片來自微博網友)
作為問界的「當紅炸子雞」,問界M7承擔了品牌走量的主力,如今看銷量數據,M7的銷量和更貴的問界M9幾乎一致,說明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問界M7遇到的挑戰也變得更大。如今改款速度加快,問界M7也要做「一年兩劍」了嗎?
換上家族式前臉,但「底子」未變
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中期改款問界M7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向鴻蒙智行聯盟旗下的家族式設計靠攏。還未統一設計的,大概就只剩下問界M5了。
從外觀設計專利圖能看出,新一代問界M7放棄了現款的小嘴前臉造型,改用類似問界M9、智界S7等鴻蒙智行車的同款前臉方案,更強調鴻蒙智行車型的特徵,但似乎沒有配備M9同款的像素燈組。
結合@SugarDesign公布的渲染圖可以看到,下一代M7變得更有M9那樣成熟的即視感。
(圖片來自@SugarDesign)
較長的前懸和後懸、由下往上收的腰線設計,以及獨特的尾門造型,都是問界M7的特徵,由此可以確認改款M7的身份。也因此可以判斷出,改款問界M7大概還是採用原來的白車身和架構,呼聲比較高的雙叉臂懸掛可能要缺席。
不同的懸架結構對車內空間佔用程度有區別,雙叉臂懸掛比麥弗遜懸掛多了一根控制臂,從而佔用更多的橫向空間,不利於橫置發動機的布局。現款問界M7採用的是橫置發動機+傳統麥弗遜懸掛方案,如果要換成雙叉臂,整個車身結構和增程器方案都需要設計和更換,不亞於重新開發一款新車。
往好的角度想,下一代M7不會直接背刺各位老車主。
雙叉臂懸掛可以提供更好的側向支持,對高重心的SUV有結構上的優勢,許多主流的高端新能源車型基本都配備了前雙叉臂方案。定位比較緊湊的車型,才會考慮用麥弗遜。
光從外觀設計不好判斷下一代問界M7還會有那些升級點,智能化一直是鴻蒙智行的拿手好戲,尤其是高階智駕方面。現款已經升級至ADS 3.0版本,從智駕來看,問界M7的確是20-30萬元的標杆,憑藉這一優勢依舊能打出足夠的影響力,畢竟消費者更看好「華為智能」。
硬件上,電車通推測,新問界M7也會順應增程車加大電池的趨勢,換用容量更大的電池包,並加強增程器的效率,儘可能去壓榨當前架構的利用空間。又或者基於問界M9的平台能力下放打造新一代M7,硬實力必定會有質的提升。
不過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步伐很快,增程車型也有越來越好的電池、增程器等技術,要維持問界M7在SUV品類中的標杆地位,也是時候該迎來一次徹底的大改款了,迎接車圈新一輪競爭了。
友商瘋狂跟隨,問界M7如何突圍?
自初代上市以來,問界M7一直是中大型增程SUV市場當中的代表,巔峰時期單車月銷量為29997輛,靠一款車型就讓鴻蒙智行的銷量名列前茅,一度超越理想整個品牌。6月改款上市後銷量也不錯,每月銷量維持在11000輛以上,今年10月一共賣了15132輛。
長期以來,問界品牌依靠M7一款車型走量,直到問界M9的出現,品牌的銷量構成出現了變動。根據官方信息,問界M9上市10個月累計大定突破160000台,銷量連續6個月穩居中國市場50萬以上豪華車TOP1,一定程度上搶了M7的風頭。
對比同月銷量,問界M7和問界M9的規模相似,總體而言後者銷量略高於前者,而且銷售趨勢平穩,幾乎沒出現過大起大落。近期新推的5座版本,更是穩固了M9在50萬價位的地位。
從價位上看,問界M7面向的是中高端新能源SUV市場,擁抱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按道理來說,銷量應該要更高。
(圖片來自問界汽車)
這其實不難理解,首先問界M9是全新平台下的車型,價格更高但擁有更先進的平台化和智能化技術,體驗更好,可能分走了一批預算更充裕的用戶群體。
另外,隨着20-30萬元這個價位段不斷湧入新的選擇,理想L6、極氪7X、阿維塔07、零跑C16等SUV快速入場,鴻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也推出了智界R7,30天內交付過萬,後續還會加推增程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SUV陣容還在不斷擴充,在M7和M9之間還將有一款問界M8的車型出現。據說這款車型也是基於新平台打造的產品,定位高於M7,也會是一款十分有潛力的產品。
在電車通看來並非是問界M7不夠好,智能座艙和高階智駕至今還是第一梯隊的體驗,只是市場環境變化太快,同價位、同級別的選擇更多。想要維持標杆效應,除了品牌影響力和軟件護城河,硬件上也需要做到「人有我優」,這就是市場的現狀。
面對競爭日益嚴峻的汽車市場,問界「重塑」M7應該只是時間問題。目前曝光出來的新問界M7最顯眼的地方還是外觀設計上的探索,並補足前代的短板,甚至可能有很多我們未曾知曉的升級點,比如更先進的華為高階智駕軟硬件解決方案,又或者是在硬件上做出看不見的提升,我覺得還是值得期待的。
標杆效應消退,真誠是最大必殺技
關於問界M7的爭議層出不窮,最近主要是碰撞測試以及智駕,一系列的爭議對新車銷售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問界M7是主力走量的產品,爭議多也就意味着保有量大,也能讓官方重視產品的改進點。
雖說用戶並不需要一輛「撞不爛」的車,但對主被動安全依舊十分敏感,現款問界M7低配升級成了ADS SE視覺智駕,之前的版本中也加強了車身安全防護,這說明問界的確有在關注消費者的用車痛點。
電車通認為,越是爭議大的產品,廠商必定會越發重視,用戶群體龐大,現在國內汽車競爭如此激烈,漠視用戶感受無異於給友商送客戶。大五座SUV依舊是國內最受歡迎的品類,無論是純電還是增程,這條賽道上的選擇已經比2年前多了不少,對問界M7已經形成合圍之勢,只憑一個「華為智能」恐怕無法讓它繼續待在「舒適圈」。
「一年磨兩劍」不完全是好事,普遍來看會加重消費者的觀望情緒,降低對品牌的信任,快速迭代也意味着產品定位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不過我們也不要過早唱衰問界M7,可以確定的是,只要鴻蒙智行沒有出現平替問界M7的產品,基本上不會有倒台的可能性。畢竟M7在前兩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市場口碑,用戶對華為高階智駕、鴻蒙智能座艙的表現更認可,依舊會是不少消費者的首選。
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接下來造車企業會更加重視增程式車型的布局,更先進、高效的增程系統出現,純電品牌將會扎堆發佈增城車,大家也更注重智能化的技術儲備,問界M7的標杆效應一定程度上會有所削弱。
另一方面傳統車企的攻勢也愈發明顯,藉著國產品牌加速轉型的傳統品牌在近段時間也打出了較為有力的牌,短期內可能無法對造車新勢力造成太大影響,但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至少中國市場的需求變得很快,即便是問界也要奮身跟進,因為落後也會挨打。
那麼,你們對下一代的問界M7又有什麼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