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作為高速收費堵車的解決方式,曾一度成為高速公路收費的「新寵」,如今已被大範圍普及,然而高速卻又迎來了——車牌付,不少人說它將替代ETC成為「新寵」。那ETC要被淘汰了嗎,車牌付真的會成為主流嗎?
車牌付
車牌付顧名思義就是高速公路口設備,會對通行車輛的車牌進行自動識別,並將信息與已註冊的車輛信息進行匹配,從而通過綁定的支付平台自動扣款,實現無感支付體驗。
看起來似乎和ETC差不多,但它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ETC會有一些額外收費,因為它是通過芯片卡與途徑道路上的設備進行通訊,直接從綁定的銀行卡或信用卡扣除,因此還需要在車輛上安裝一個ETC感應器,安裝費大約300元左右;或是無安裝費,但要在充值預存款時支付手續費;亦或是繳納保障金,沒有達到固定的使用年限就會收取違約金。
所以在最初推行時也受到了一部分的阻力,在19年全面推廣ETC前,我國的ETC全國覆蓋率僅有31.9%,然而在全世界範圍內一些發達國家,ETC的覆蓋率能達到90%甚至更多。那「車牌付」相較於ETC,還有什麼優勢嗎?
車牌付的優勢
首先就是便捷性,車牌付不受車輛類型限制,系統可以自動識別車牌並記錄信息,還不需要額外安裝,只要車輛駛過收費站就會自動扣除,簡化了繳費流程。
其次是通行效率更高,ETC相較於人工收費通道雖然快了不少,但是為了保證扣費的準確性,ETC車輛在通過高速口時需要降低車速,車牌付則是無需停車,可以快速通過收費站。據了解,2018年河南高速實現「車牌付」的全覆蓋,在前方不堵車的情況下,通行時間僅需5-10秒。那這樣看來,車牌付真的是優勢多多,那它真的能代替ETC嗎?
車牌付真的能代替ETC嗎
慫叔認為最起碼五年內是無法代替的,我們在前面提到了,在2019年時ETC的覆蓋率是31.9%,而ETC的有效期基本上都是10年,所以絕大部分人為了達到使用期限,不會快速去更換新的方式。
其次是技術目前無法保證。車牌識別技術在雨雪大霧等極端天氣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識別錯誤的情況,更何況還有「套牌」等違規操作,也會降低其扣費準確性,從而導致收費糾紛,而ETC則是通過車載設備和天線感應建立通訊,不受外在條件下的影響,一車一標籤,且這項技術已經發展了多年,在技術方面更加成熟。
最後就是成本問題,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了3.19億輛,ETC用戶數量為2.7億,佔比達到了86%,與此同時,隨着ETC設備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增加,預計2023年ETC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一旦要換成「車牌付」,那麼還需要大範圍推廣無感支付車牌識別系統,需要再額外進行大額投資。
所以在慫叔看來,儘管「車牌付」具有着一定的優勢和潛力,但並不意味着ETC系統就會被淘汰,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