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e-TNGA平台架構量產的bZ4X登場,釋放出來的是豐田在純電動市場積極的信號。
日前,廣汽豐田首款真正意義上的純電動車登場,bZ4X的定價要比預料之外的更低一些,新車起售價19.98萬,將產品定價放在了20-25萬級市場。
其中,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長續航版車型定價22.98萬,續航615km。
豐田的純電動車是最晚登場的,相比於大眾ID系列、本田e:N系列、日產Ariya,bZ4X算得上全球大廠登場最晚的產品。
並非豐田不想更早一些,而是從技術規劃、產品設計上來說,已經深深紮根混合動力市場以及氫能源市場的豐田,面對中國大力推行的EV市場,心存疑慮很長一段時間,再加上一些傳統造車思維下的產品設計問題,讓原本今年上半年就應該登陸市場的bZ4X,更晚一些到來。
雖然更晚,但bZ4X卻來了更多的猛料。
比如說,豐田徹徹底底的拋開了品牌價值運營策略,運營新能源車的理念真正意義上回歸到產品,不再執行品牌溢價策略。
對於豐田來說,夯實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基調更加重要,所以尺寸4米7的bZ4X起售價只有20萬,甚至要比燃油車更低一些。
這要比奔馳理性不少。
被特斯拉銷售恥笑的奔馳EQC,仍然幻想着自己是豪華品牌,賣出了比同平台打造而來的GLC更高的價格,試圖以兜售品牌價值繼續套弄中國市場。
說明豐田在運營市場的時候,做了很多調研,中國新能源市場是一個全新的賽道,想要在這個市場中成長,一定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與策略來運營。
有人說bZ4X產品不夠給力,但我有新的看法。
01 定價不邪門
整個乘用車市場都被定價邪門的新勢力帶偏了方向,認為電動車就應該是低售價下的長續航。
但事實上,讓企業能夠實現自我盈利,是一個合格、成熟市場的基本原則,目前新勢力都存在賣車虧損的問題,一方面從零起步的新勢力前期造車成本均攤非常高,另一方面新勢力的運營策略就不是通過賣車賺錢。
新勢力的策略是即便賠錢也要賣車。
這非常邪門,企業立足市場的根本是通過銷售產品盈利,產品不盈利的企業一定難以為繼,新勢力背後的靠山是資本市場,但其隨時也會面臨著資本市場抽身而去的運營危機。
bZ4X的定價完全考慮到自我盈利能力。
22.98萬的615km續航版本,通過廣汽豐田的生產能力、技術儲備,大大降低了製造成本,不通過資本、補貼,實現單車獨立銷售的正常盈利水平。
從企業的角度以及市場角度來看,bZ4X的登場並沒有透支豐田在新能源發展策略上的未來價值,這是企業良性運營的表現。
02 三電技術強勢
之所以定價不邪門,是因為技術儲備並不弱。
bZ4X是同級別車型中電池容量最小、百公里電耗最低的電動SUV,數據層面來看,其百公里電耗只有11.6度電,這是同級別百公里電耗最低的SUV車型。
說明在BMS電池管理系統調節上進行了深一層次優化,用最小的電池包做到最長的續航,通過低電耗來降低電池包容量,進而降低電池成本,放大單車利潤空間,調控企業發展狀態,不至於進入到「賣車虧損」的漩渦中。
同時,其實現了慢充7h的充電速度,追平了很多中國主流電動車,讓慢充更快一些,提升日常使用體驗感。
從根本上來看,擺明了豐田在當下的電動車市場中擁有主流技術儲備,技術儲備才是驅動企業在新路徑中發展的速度與底氣。
的確豐田在中國市場中發力最晚,但目前來看不耽誤在新能源市場中實現快速成長的預期。
03 傳統優勢濃厚
最晚進入中國乘用車市場,有跳票的原因在。
跳票的根本是產品表現力不夠強勢,但同時也反映出來豐田對質量把控的嚴格,對於豐田來說,電動車也是一台車。
車的屬性就應該是安全、穩定、經濟耐用。
豐田是在車的基礎上實現新能源價值,而大多數新勢力更多是與資本賽跑,在基礎造車環節往往不夠給力。
全生命周期的高價值,是豐田一直在講的故事。
讓買車更簡單,讓用車更經濟,讓安全更出色一些,這是豐田燃油車的理念,同樣貫穿到了燃油車市場,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豐田的電動車來的會晚一些,但從目前來看,也表現出來了該有的內核競爭力。
比如說,百公里11.6度電的電耗,比如說615km續航且豐富安全的配置卻定出了一個22.98萬的售價,再比如說豐田傳統的製造工藝帶來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這些都在說明在造電動車這件事兒上,豐田沒有丟棄傳統燃油車的造車理念。
企業的理念就是站在使用層面造車,讓豐田章男吹出李想的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企業使命與訴求完全不同。
豐田的訴求是保證基礎銷量穩定的情況下,即便造電動車也不能丟失掉口碑的重要性,這是過去幾十年豐田的運營重點。
新能源的確是新的路徑,但不是唯一路徑,品牌價值的重要性不能夠被電動車賽道的登場而打破。
而新勢力的方式就是在短期內與資本賽跑,第一批新勢力到現在不過幾年時間,歷史長河中沒有新勢力的成績,他們的目的非常簡單,與資本賽跑在乘用車市場中吃到紅利。
所以新勢力不談綜合價值,更不談產品可靠性與穩定性,他們努力將電動車包裝成一個IT科技產品,忽略掉是車的基本屬性。
市場被帶偏了,也有很多人忘記了新能源車的基本屬性,依然是一台車。
過去追求的極致的可靠性、穩定性發展路線,在新勢力時代變成了大屏幕、大冰箱和大座椅,甚至企業也不用考慮賣車賺錢的問題, 選擇和資本勾肩搭背。
能夠人間清醒的企業不多,做好自我盈利、技術拓展與產品可靠,才是作為一台新能源車,最基本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