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鹿簡科
編輯 | 林鹿簡科
在1999年1月,九華山的寺廟中擠滿了諸多僧侶,大家都為了親眼目睹中國第一尊比丘尼肉身——仁義師太的真容。
3年前仁義師太就已在這座古剎中安詳圓寂,弟子將其肉身密封在瓦缸之中,而今天在住持思尚師太把缸蓋被緩緩掀開時,人們驚喜地發現師太的肉身並未腐爛,仍保持着虔誠的盤坐姿態,不僅是面容,連指甲都完好如初。
更讓人驚異的是她已無半點女性特徵,乳房消失胸部平整,大家看到如今已「修成正果」化為佛的仁義師太肉身,令人不禁想知道她生前經歷了什麼,才有如此殊勝之報?
師太圓寂
1927年20歲的仁義師太離開家鄉來到山西五台山剃度出家,開始了自己漫長的僧侶生涯,艱苦樸素的生活並未磨滅她對佛法的熱忱,反而使她的修為日漸精進。
10年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火很快蔓延到五台山。寺院被毀僧人四散,仁義師太也只能離開這個棲身多年的地方,她來到廣西在一處小村落安頓下來。
村裡條件簡陋常有兒童因病夭折,仁義師太不忍心就這麼看着,便開始運用自己學過的針灸醫術幫助村民,她白天為病患看診,晚上則誦經念佛。
三年後抗日戰爭進入對峙階段,仁義師太重返五台山,參與重建被戰火摧毀的寺廟,在忙碌的同時她也繼續為缺醫少葯的村民治病。
1950年仁義師太加入了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為比丘尼,從此弘揚佛法和普渡眾生成為她此生的宗旨,朝鮮戰爭期間她自願前往前線醫院,為傷員們療傷止痛,度過了艱難的三年。
戰後仁義師太來到安徽、河南等地,四處行醫布施,將佛法的慈悲融入每一個病患的心中。儘管旅途遙遠條件艱苦,但她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初心。
1983年年過七旬的仁義師太漂泊至九華山,她欣賞這裡幽靜的環境決定在此長居,在山上的菩提閣內一邊為香客診病一邊修行參悟,這裡的生活雖簡單但她已心滿意足。
之後仁義師太于山間偶遇一座破敗的禪院,名叫通慧禪林,她憑着對佛學的嚮往動員弟子耗資修繕了這座禪,工程歷時兩年,一磚一瓦都埋藏着心血。
1995年夏,84歲高齡的仁義師太誦經參禪時忽感自己時日無多,她留下遺囑要弟子將自己肉身防腐後藏於瓦缸,三年後檢查是否成就肉身菩薩。
這是佛家「坐化」的法門,要求高超的修為,仁義師太在七日齋戒後順利坐化,弟子依其囑咐收藏遺體,三年打開瓦缸後奇蹟出現,仁義師太果然肉身不腐。
她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女性肉身菩薩,信徒們紛紛前來朝拜,仁義師太一生向善行醫,雖艱難但從未退縮,她以毅力追求圓寂終獲成功。
仁義師太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什麼是佛法和慈悲,一路走來雖歷經坎坷,但她這一生無憾,對每一個佛弟子來說,仁義師太的故事都將是莫大的鼓舞。
初窺佛學
仁義師太原名為姜素敏,1911年她出生在遼寧瀋陽的一個富商家中,她7歲開始進入私塾學習,老師發現她從小就天賦異稟,不僅四書五經學得通透在詩詞歌賦方面也嶄露頭角,小小年紀就能吟誦出氣勢恢宏、詞意深遠的作品。
父母見女兒學業優異便更加傾心於她,對她寄予厚望,想培養她成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女子,但偶然間,姜素敏卻與父母的願望背道而馳,走上了另一條路。
有一次跟着母親去寺廟燒香,她聽到寺廟裡和尚們誦經深感震撼,從此開始對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
每逢放學姜素敏都會跑到私塾旁的寺廟聽經,雖然經書晦澀難懂,但她卻能聽得極為專註,有時還會向和尚提出自己的疑惑,讓寺院中的和尚們對她的佛學天賦感到驚異,寺廟住持見她與佛教有深厚緣分,便送給她幾本《心經》等佛書。
收到佛書的姜素敏受寵若驚,開始仔細研讀這些佛書,對佛教文化變得更加着迷,甚至有了當尼姑的想法,父母發現女兒對佛學的狂熱很不看好,一個才華橫溢的女孩怎能剃度出家?
他們屢次勸阻,但姜素敏的決心十分堅定,為了打消女兒的念頭父母將她從學校接回家中,日夜看管,不再允許她去寺廟。
姜素敏被軟禁在家中心中很是難過,但同時開始在家裡暗暗研讀佛書,背誦心經,有時半夜她會偷偷起床面朝西方虔誠祈禱,父母發現後心裏很是着急,他們請來許多讀書人,想通過四書五經影響姜素敏,但她的佛學興趣絲毫未減。
在這期間寺廟的和尚們數次派人來家中探望,勸解父母不要阻礙女兒修行,他們說姜素敏與佛教有不可思議的緣分,是難得的良材,父母聽了也有些動搖,但還是不捨得獨生女兒出家。
在三番五次地勸下,父母才終於鬆口,同意姜素敏到寺廟出家修行。
當姜素敏剃度出家那一刻寺廟的鐘聲久久回蕩,她落淚告別父母立誓此生弘揚佛法,濟度眾生,出家人的生活十分簡樸但姜素敏毫不在意,每日研讀佛經、誦經打坐、求法無倦,佛學的種子終於在這寺廟裡萌發開來。
在之後的日子裏仁義師太除了用佛學渡己,還用自己的佛心渡人,在戰亂的人間疾苦中一心學醫,幫助了無數難民。
學醫救人
在五台山出家後,炮火很快就燒到了寺廟附近,仁義師太因為看不下那些流離失所的難民,經常會下山帶着乾糧行走在焦土上,為那些受到戰爭波及的民眾帶去些許慰藉。
但在愈演愈烈的戰爭中仁義師太發現,自己的施捨對於難民來說是杯水車薪,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她決心開始學習醫術,希望能夠將來醫治百姓因戰爭帶來的傷痛疾病。
1942年在顯通寺住持鼓勵支持下,仁義師太進入瀋陽中醫學院深造,入學後她極為努力,圖書館就像她第二個家,白天她參悟佛學,晚上就熬夜練習針灸、推拿等技巧,四年後仁義師太順利畢業,也有了一身救死扶傷的醫術。
畢業返鄉後仁義師太開始在五台山下免費為百姓看病,起初山下的百姓對剃光頭頂的女尼看病存疑,但看到仁義師太醫術高明後都主動來求醫,仁義師太不分貧富,只要有病的窮人都可以來看病,慢慢的老百姓都稱讚她是「活菩薩」。
1950年代為了支援朝鮮戰爭,仁義師太自願加入了志願軍奔赴前線,她白天在部隊醫院工作,晚上就來到一線戰壕仔細檢查士兵傷況,每當戰火停歇仁義師太就四處搜尋傷員,有時甚至冒着炮火跑到剛打退敵人的陣地救人,很多次都九死一生。
在戰場上仁義師太始終將一塊石磨盤隨身攜帶,她用這塊石頭將採集的草藥碾成藥粉,再製成藥丸分發給傷員,即使條件艱苦她也從未放棄過救死扶傷的信念,仁義師太的事迹深受戰友欽佩。
退役後仁義師太在通化206醫院工作,後來被派往各大醫院,她還開辦診所,專門為窮苦的老百姓看病,雖然上了年紀,但仁義師太從未放棄對醫學的鑽研與實踐,她用一生踐行了「救死扶傷」的誓言,可謂模範僧醫。
總結
仁義師太的一生確實令人欽佩,她修成正果也是有目共睹,有些人對這位大師圓寂後「不腐之身」存疑,但仁義師太的善舉本身值得尊重,我們不應過分糾結她的身後之事,而應牢記她生前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