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時的潭柘寺「赬峰四合隱青璃,金翠莊嚴剎利姿。」頓入其中,「戶限為穿」、「人頭攢動」、「南來北往」的遊人們,或是善男信女地「一秉虔誠」「頂禮膜拜」、「馨香禱祝」;或是「布衣韋帶」之書生慕名而來「學人學人細尋覓,且須研究古金碧」之「研精覃思」;而更多的是「遊人如織」、「登山臨水」、「採風問俗」尚尋那滿川赤橙黃綠青藍紫熟韻四溢的遊客們。
這潭柘寺始建於晉代,時稱嘉福寺,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佛寺。它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其中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則有莊嚴肅穆的戒台和觀音殿。此外,塔院內共有71座埋葬僧人的圓寂塔,山門外山坡上有着靜謐的安樂堂,後山還有歇心亭、少師靜室、龍潭、御碑等景點,足夠夏秋時節前來寺內遊玩之興緻,既能清心,又可是消暑納秋之名勝。
說來也怪,歷史上這寺從未沒有正式命名為潭柘寺。其最早的稱呼叫「嘉福寺」,後來歷朝歷代的皇帝曾先後多次為這座寺廟賜名, 最後一位給潭柘寺賜名的是清朝的康熙帝,現在潭柘寺山門懸掛的門匾就是康熙皇帝親賜的「敕建岫雲禪寺」。那為什麼人們都叫它潭柘寺呢?其實這是民間老百姓對它的俗稱,因為這寺廟的後邊有一龍潭,山上有一顆柘樹,後來潭柘寺的名字就這麼被叫開了,一直沿用至今。
這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之說。明末清初,當時的學者孫承澤在其所《天府廣記》書中記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到了清朝末年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諺曰:'先有潭柘,後有北京』,蓋寺之最古者。」這其中的「幽州」就是「北京」。
潭柘寺享有「皇家第一大寺院」之美譽,除其主要的牌坊、石橋、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流杯亭、戒台等建築外,寺內古樹參天,名木花卉遍布,御翠竹點綴其間,寺外並有東西觀音洞、龍潭和柘樹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遊覽其中,吾感覺頗深之便是寺內令人「嘆為觀止」的那珠千古不朽的「帝王樹」了。這樹高達24多米,直徑4米有餘,六、七個人才能合抱,遮陰面積達600多平方米。據推斷此樹至今約有1300多年了。工作人員介紹說,潭柘寺「帝王樹」對皇朝更迭似有神奇的靈驗,清代乾隆帝後每當新皇帝登基,「帝王樹」便生出一枝粗壯的樹榦,以後逐漸與老乾合為一體;每當一位皇帝駕崩之時就折斷一杈。
步踏山門,面迎天王殿,過大雄寶殿,再往前行便是「帝王樹」。從遠望,滄桑矍鑠的帝王樹在陽光的映襯下,閃爍着萬丈金光,璀璨奪目,為整個寺院增添了一道金黃色的光彩;貼近而仰,它雄姿肅穆,古雅別緻,微風吹拂,搖動萬千碧葉,壯麗非凡;抬頭而慕,望其樹冠,層鑾褐枝黃葉難以計數,確有「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之感。
「睹千古聖靈之物,仰慕生命之輝宏。」內心瞬時雋永出「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之崇敬之情。
面對於「樹有百年花,人無一定顏。」之實際,吾越發地理解到莊子筆下「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那「稍縱即逝」之含義;更覺悟到「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之難得。要得如此一則要接受「斗轉星移」、「欺霜傲雪」、「凄風苦雨」、「環堵蕭然」之洗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頑固之活着;二則要具有「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 老喜身猶健,閑知興更添。」之超然態度,才方得到夕陽紅。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是近人吳兆江將唐人李商隱的兩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反其意而用之撰寫的,其意思是: 既然可以欣賞到美好的夕陽西下景色,又何必為黃昏時刻即將到來惆悵呢?
此刻,面對這將至夕陽下的千年銀棵,它仿如告訴吾「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台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聽翁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回味無窮以為這潭柘寺的重遊,真可謂是場「寓教於樂,寓學於趣」之人生教育,「受益匪淺」,樂哉、爽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