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僧,可謂令人心生歡喜,百姓所見無不頂禮讚嘆,尊稱他為一聲「苦瓜老和尚」,卻還有芸芸眾生情不自禁說上一句:苦瓜和尚,您如此高壽,可真香啊,怎麼做到的?老和尚百歲高齡,一身純正檀香味,一身武林絕學,竟引得眾生倍感驚嘆。怎想知,老和尚哈哈一笑,寥寥幾言,道盡一生風骨。一系列殊勝修行歷程,更令眾生心生蓮花。
「他一身檀香,一身武林絕學,一生修行,是為天生佛子。」
「他一言一行,猶如孩童,是為活佛中的老頑童。」
「他不知韭菜雞蛋為何味,不知爾虞我詐世間法,連玄幻書中都當成了真。」
在我看來,他向眾生示現了最純粹的佛性之法。
他即是終南山觀音古洞百歲和尚,普光老和尚,人們親切地叫他一聲:苦瓜老和尚。
接下來,讓我們走入普光和尚傳奇般的修行生活,感悟這位老頑童別樣的佛性之路。想必,閱讀完後,您會像我一樣心中困惑,感嘆世間怎會有這樣的和尚?實在太不可思議。然而,這卻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如果說,世間萬千禪僧都是由俗入佛成就,正所謂:佛在成為佛前,皆是眾生,皆是像你我一般的平凡世俗人。那麼,苦瓜和尚竟成了這特別的存在。他自打出生起,就註定了這一生的命運。
世人都說,噩耗隨時都會在人生之路中毫不留情地從天而降,道盡了這人生無常的真諦。
然而,普光和尚的一生噩運,卻是來得如此之快。
8個月時,老和尚就已父母雙亡,痛失雙親。他還未長大,還未認清父母的樣貌,就這樣成了孤兒,實為悲痛。
可年幼的嬰孩仍需要長大成人,即寄養於他人之家,換來的人生命數或許即會變得迷茫曲折。沒有父母的關愛,或許,更會帶着缺失之痛匆匆度一生,自當命運多舛,苦難多於希望,不禁令眾生唏噓不已。
「這孩童可憐,這人生也就這樣了。」
沒想到,一位好心人的到來和撫養,竟這樣徹底定下了老和尚這一生的命運。這一切,猶如老天早已不忍看此孩童受苦受難,自當在這極致可憐人之命中早早降下了甘霖。
這一位好心人,即是少林寺同鄉師父。師父隨即抱起普光和尚,決心將他撫養成人。這一刻,還在襁褓中的普光還未歷經塵世,就這樣踏入了佛門,佛性之種在年幼的內心中就此穩穩地紮下了根。
此時此刻,所有人都不曾想過,如今,還是一位嬰兒的普光,卻會在百年之後,成為一代傳奇,度眾生。
人生無常下,殊勝之光,就此照開了他未來的迷霧,拉開了這漫漫修行的帷幕。
孩子一天天長大。師父隨即傳授佛典經文,更將少林武功絕學自幼傳授。然而,師父的傳授方式卻是如此的奇特,一系列舉止更是令人倍感困惑:
普光和尚剛學會說話,本應如其他孩童一樣,教其識字,畢竟,修行需要慢慢來,會識字乃基礎中的基礎。可師父竟直接放棄教其識字,只教其背誦,可謂嚴格至極:
「每天三句經文,必須背出來,才能喂一口飯吃。」
這樣的教育方式,令人無法理解,而這一喂......整整15年。
15年之間,各大佛經真言,早已融匯於心,即到未來百年之後,雖說不識半字,卻能一字不差將各大經典經文真言倒背如流。
很多人不明就裡。不知道師父為何這麼做。殊不知,當一切恍然大悟時,眾人無不讚歎,這竟是師父殊勝至極的良苦用心。
不教識字,只背經文。原是讓經文佛理佛性在心中融合,由自心感悟。不會因此着了文字相,以達至無形無相之境。或許,師父早已看出普光未來的不凡成就,勢必要幫他鋪平前方大道。
一眾小和尚之中,普光倒也沒有讓師父失望,一番舉止不僅在各小和尚中脫穎而出,更是惹得師父哈哈大笑:
「孺子可教,真是孺子可教啊,哈哈哈。」沒想到當師父捏小和尚的小唧唧時,其他和尚疼的哇哇大叫,竟只有小普光哈哈大笑。師父自當歡喜不已,毅然決然單獨傳授了普光童子功法。
每日站樁,晚間11點站到清晨5點,需要至純清凈的空氣下練習,這個時間段,人們都睡去了,正是世間俗塵之念最少之時,小小的普光就此開始了屬於他自身的苦修之路。隨即更是47門少林絕技一一傳授。如此一來,就這樣為他未來的傳奇之路奠定了根基。
漫漫修行,已是匆匆數載,這一晃,已是1927年。普光的人生顯然是幸運的,再生父親慈悲般的教誨令他感受到了人間溫暖,更了悟到了佛性之奧妙。原以為,普光會在師父身邊長大成人,度匆匆一生。
然而,不幸如晴天霹靂般接踵而至。是噩耗,竟又成了他的人生轉折。
師父以畢生之力將功法傳授,即將步入圓寂,寥寥真言告誡,普光一生謹記。這一告誡卻如師父早已洞察普光之命,助他成就自身。這一切又如這師父是為佛祖親自下凡世間,度這頑童活佛一生,助他早日歸位。
「普光啊,60歲之前萬不可與人打交道,最好進山好好修行。這世間的女子是老虎的祖宗,這世間的男人會設計害你。」諄諄告誡,有了些逗趣和嚇住普光的意味,以此能讓普光真正了卻凡塵,一心修行。
師父隕落世間。
而普光下半生的傳奇之路悄然而至。這一年,普光22歲。
謹記師尊,帶上小几歲的和尚一頭扎進了長白山。一日日,苦練武功,參禪修佛。餓了,就吃樹間野果,渴了就喝林間泉水。
兩位和尚就此在長白山深林安身立命。沒想到,深山中的修行竟讓他們成了林中貴客,一系列傳奇歷程實為殊勝。
兩人以功夫之法制服林中猛獸無數。有猛虎不皈依,想要吃了兩人。只見這兩和尚竟將猛虎一拳打成了重傷,奪了雙眼。可又謹記慈悲之心,用烤馬鈴薯喂着老虎,為其療傷,養着它。這一養就是8年。
更有無數動物甘願皈依兩和尚,兩人誦經念佛,普光每日108遍楞嚴咒雷打不動,眾動物竟也安坐身旁,時而點頭,如悟着真理,聽懂了一般。
就這樣,兩人繼續精進功法,與動物為徒,以此度自心。或許,他們即會在此山林中安然度過一生。
直到有一天,普光心中一念油然而生,萬般疑惑在心頭。
「總不能一直以武功為法吧,武功再好也容易傷人啊。這樣成不了道啊。「也就是這一念。新的修行之路再一次如期而至......
此時的兩人了知一個修行好去處即是終南山。去那裡修行或許才能真正悟得真理。可這一番話好似讓旁邊的黑猩猩,動物們聽懂了,竟拉着他們的衣角,好似在說:」你們別走。「以表不舍。
兩人無奈,只得趁着猩猩睡著了,毅然決然告別了長白山。
一路艱辛,幾個月漫漫長路。就這樣從長白山走到了終南山。
終南山雲霧繚繞,猶如仙境,令兩和尚歡喜不已,這個地方來對了。
殊不知,等待他們的竟是更艱辛的修行生活。
這長白山好歹能以野果充饑,可終南山,只有樹皮樹葉。這還不是糟糕的,初來此處,人跡罕至,還需找個修行之地才行。
沒想到,兩和尚一番舉止可謂非凡了得。不禁惹人驚嘆這武林之人的氣魄,更令人忍俊不禁。
找不到合適的修行之所,那就身闖老虎洞。兩和尚竟直接把洞中的小老虎扔了出來,就此把老虎洞當了家。
當然,這母老虎看着兩個和尚搶了自己的洞,還把自己孩子扔了出來,自然咽不下這口氣啊。隨即就和兩和尚拚命。
殊不知,這母老虎哪是這兩和尚的對手,三下五除二,普光一人就把老虎打了出來。
只見得兩老虎灰頭土臉的,只得悻然而去,打不過,打不過。
就這樣,兩和尚就在這老虎洞中住了下來。沒有果子充饑,那就啃樹皮,吃樹葉,甚至用干樹葉磨成灰,用涼水沖服。雖說困難艱苦,雖說兩人完全可以下山前往人家,化食物充饑,可兩和尚仍舊謹記師父教誨,60歲之前不見人。
就如普光和尚逗趣的所說:」你把它當樹皮樹葉,它就是樹皮樹葉,你把它當麵皮麵條,它就是麵皮麵條。「
日復一日,兩位和尚參禪打坐,每日108遍楞嚴咒雷打不動,以樹葉為食,以山洞為家,繼續着自己的修行之道。
時光荏苒,又是匆匆幾載。兩人了知,總不能一直呆在老虎洞中修行,定要熟悉周圍的環境,順便找找有沒有更合適的修行之所。
一路尋覓。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一處古洞如仙境一般在他們眼前出現。那即是終南山海拔3000多米的觀音古洞。
洞外雲霧繚繞,風景秀麗,一眼萬里群山。此地更是古今眾多修行者證悟之處。這想必是再合適不過的地方了。兩人二話不說住了下來。
安心打坐,普光每日108遍楞嚴咒,將會在此山間繚繞,他們或許也會成為古今之間又兩位在此得道的禪者。見證自性。
殊不知,屬於他們別樣的修行拉開了帷幕。得來眾生頂禮讚嘆。
普光見這古洞之下,沒有一條路通往山下,周圍皆是雲霧繚繞,山林密布。
」這麼好的修行地,今後的修行者若找不到,就太可惜了。」一個殊勝的念想再一次湧上心頭。
兩人隨即說干就干,拿起鋤頭就開始砸起了石頭。他們竟要砸石頭,平山頭,在此安建寺廟。
這成了他們打坐之餘的修行之法。兩位和尚,一邊鋤着石頭,一邊念着佛號,心生喜悅。這好似成了他們的弘法之道。是他們自己認為的大道。
兩位和尚一路艱辛,早已過了60之齡。這一刻,他們已為後世眾生弘法利生了 。
這一鋤,硬生生砸出了一片平地,鋤下的土又一土一泥,建出了大雄寶殿,圓通殿,廚房,60間土房。
有了廟宇廚房,那自當有佛像才是。普光二話不說,前往山下尋覓,此時的他已過60,可以見人了。山下村民只聞得檀香飄散而來,欣喜一場,一位僧人,一身檀香,背着簍筐隨即而來。無不感嘆原來這山上還有老僧在建廟宇。
一些地里的好土,村民甘願奉上。普光就這樣一筐筐背上了山。
沒有圖樣,沒有模板。普光隨即閉上雙眼:
「菩薩像在眼前出現了,那就把土照着眼前想像捏起來,凈瓶出來了,那就照着樣子依葫蘆畫瓢。」
普光就這樣靠着心中念想,一點點竟把內部的佛像裝修工程完成了。
這些自泥自塑的佛像卻是個個莊嚴偉大,個個如佛親臨。
隨着造廟造像的舉動,老和尚也漸漸與山下村民熱絡了起來。
「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兩位老和尚,建廟修行,每日108遍楞嚴咒,只吃樹葉樹皮。」普光老和尚的殊勝之舉傳揚了開來,更是令西安的老居士甘願皈依。
老居士一番勸誡:「老和尚,你們總不能只吃樹葉樹皮,可以向村民化緣,寺廟可適當化些錢財修建。」
普光一番舉動,一語真言道盡了風骨。
一日,普光和尚帶着1毛五分錢車費,前往西安採買香燭。沒有想到,這1毛5分錢的車費,普光和尚竟是沒捨得花,一路徒步,一邊走,一邊持楞嚴咒。到了西安,就撿些路邊東西充饑。回到觀音古洞,已是第二天深夜。
「村民日出而作,一干就得干到星星都出來,這一天,掙得都不到一毛5分錢,家中都不夠吃的,我怎麼可以再能跟他們化緣呢?」
一轉眼,又是年復一年,知道老和尚的人們越來越多,此時,國家經濟逐漸好轉。人們的供養也開始增多。人們心甘情願供養普光。幾十載已過,老和尚已經104歲了。
然而,老和尚竟仍舊一身簡單破敗的百衲衣着身,這身百衲衣可見穿了100年之久。只不過,樹皮樹葉換成了白菜豆腐,這是他最喜愛的飯菜,僅是這一道白菜豆腐。
他這一生,竟不知肉為何味,甚至不知韭菜雞蛋為何味。時代變化,老和尚更不知現代社會的樣貌。見評書,忽見老和尚一臉驚奇,他連評書內容都當了真,慈祥天真,如孩子一般。
人們好奇地問他,為何您身上都是檀香味好聞得很,為何您吃白菜豆腐,卻能如此健碩。100高齡,如孩童。
他僅是滿臉童真,寥寥一言:如果你每日108遍楞嚴咒,一生只想着修習自心,你也可以啊。
兩位老和尚百歲高齡,仍舊致力修行,致力修建更加牢固的寺廟,只為後世有一方凈土。
這即是普光老和尚天真慈悲的一生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