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到「參禪」

2023年01月03日15:16:15 佛學 1741

「禪」是什麼?

禪的本意可以看作是一種行為。就是指通過靜坐,排除雜念,在入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來驗證世間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

現在禪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名詞,所謂「參憚」,這裡的「禪」就是名詞,代表無上的智慧和道理。

我更傾向於「禪」是一種行為。因為我們常常用「蟬」來通假「禪」。蟬通過幾年甚至十幾年地長期蟄伏地下的靜修,一朝破土而出,一鳴驚人。這個過程確實很符「禪」的過程和要義:一顆寧靜、質樸的心,一段靜謐的時光,一片沒有打擾的環境,回歸本真,放鬆心境,讓智慧在內心不斷地積聚、發酵,從量變到質變,從而產生清晰的智慧。

然後,我並不贊同「禪」的修行方式。參悟智慧的方式肯定不少,所謂殊途同歸,不同道路都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地。「禪」通過長時間的靜坐和少食,其實是在打壓身體機能的前提下去思考問題、或者是在精神恍惚中得到神靈的開示,這很難說不是身體機能退化之下的幻覺。這樣得來的覺悟,其實和古代女巫們吸食迷幻劑來獲得通靈的能力差不太多。

參悟智慧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喝茶、吃飯、開車、洗澡,只要有心,任何行為活動中都會有思想上的收穫。羅伯特·M.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其實就是在摩托車的維修過程中,感悟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從這點上說,把「禪」作為名詞、等同於「感悟、智慧」去理解大意是沒錯的,但本意肯定是錯誤的,只有通過「靜坐入定」的方式獲得感悟才能稱之為「禪」,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智慧都不能稱之為「禪」,儘管所有獲得的智慧都是相通的,也都擁有相同的價值。但是,大米和麵粉雖然都能填飽肚子,但大米永遠是水稻的果實,麵粉永遠都是小麥的種子,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禪」被通俗化理解為名詞、當作「一切感悟」意思的這種現象。那就是:我們現代人已經越來越不注重參悟智慧的形式,而是更注重參悟的結果。通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禪」來通達無上的智慧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大多數人追求的是在聲色犬馬的物質享受中仍然能沾上「禪」的光芒。至於能不能參悟到什麼,其實已然不重要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在「憚」,讓自己覺得自己在「禪」,這種心理的滿足就是很多現代人對「禪」的理解。就像穿一件名牌大衣,質量和其他參數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個名牌的logo,得讓別人看得見,得讓自己也確信別人能看見。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現在的「禪」已經逐漸通俗化為了「參禪」。從一種修行的方式過渡到「智慧」的代名詞,這可以看作是觀念的一種進步,結果為王,又何必執着於追求的方式和過程?「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但是,脫離了苦修的「參悟」,真的能參悟到什麼無上的智慧嗎?肯定有人說可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頓悟的謁子現在己經成了很多人投機取巧的無上信條。我相信在燈紅酒綠的俗世生活中能參悟到處世為人的道理,但我也相信等價交換的普世原則。越是高價值的東西,越是需要用高付出的代價去交換。同樣,無上的智慧如果人人都能從舒適的環境中感悟得到,那還能叫「無上的智慧」嗎?

我們大多數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最普通一員,大可不必把參悟「無上智慧」作為己任。能堅持「禪」的真正修行者又有幾人?承認我們皆是「參憚」的投機份子也沒有什麼難堪。感受柴米油鹽醬醋茶,參悟為人處世的小哲理,心懷善念、開心豁達,這就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此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了。其實,早在一千多前,達摩祖師準備返回天竺之前就對慧可說過:「我把正宗禪法、袈裟和傳法信物傳授於你,在我過失二百年後,衣缽傳至六祖無需再傳,因為那時禪宗法門已經傳遍各地,不過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悟理的人少……」所以我們也不用太自慚形穢。說得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男盜女娼;對人苛責求全,對己敷衍塞責……現實中這樣的人和事比皆是,我們也不用太過悲觀。畢竟,修行這種事情更在於自己的內心肯定,不在於外界的品評。如果我們太在意別人的議論,只能說我們的修行確實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高度。至於你是用「禪」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去參悟「智慧」,從個人角度而言,其實一點也不重要了。只要沒有投機取巧的本意,也就無所謂外在形式了。時刻反省、參悟,總比麻木不仁要好很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禪」到「參禪」 - 天天要聞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 天天要聞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經過壁立千仞、地無水草、山崖陡峭的鐵門關後,玄奘的小隊進入位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國。此地有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片區域,所以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曾是漢代張騫來過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臘文化的交匯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