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2022年10月02日10:15:18 佛學 1126

大家好!禪宗講究「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自釋迦摩尼說法後,收有眾多弟子,摩訶迦葉尊者「捏花一笑」成為西土禪宗初祖。佛陀將那種不可說的東西傳給了摩訶迦葉。經過幾十代導師的努力,到了菩提達摩時,禪宗的芬芳到達了頂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在達摩年輕時,他與師父菩提多羅有一個約定——在師父去世後六十七年,他要前往中國傳播禪宗佛法。因為當時的天竺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了佛法的生存空間。如果不另找一塊新的土地,禪宗血脈將永遠消失。

佛法的影響很廣,受眾很多,可它的精華卻是禪。菩提達摩為了保住這門先進的修行技術,以年邁之軀耗時數年,終於成功東渡,開始了他的偉大傳法計劃。

達摩大師為人真實,性格犀利,不喜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他雖然在中國傳法幾十年,可是收的弟子並不多,也就四個人。惠可當年為了拜他為師,自斷左臂以表決心,可見達摩收徒之嚴格。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到了達摩生命的最後日子。已經兩鬢斑白,油盡燈枯的他,將弟子們召集到跟前,要從中選出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繼續弘揚禪宗佛法。

達摩對眾弟子說:「你們跟着我這麼多年,修為大有精進,今天將你們所悟告訴我,如果誰說得最究竟,了悟了佛法的真義,我就傳他衣缽,他就是禪宗二祖。我走以後其他人就跟着他修。」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弟子們恭敬地面向達摩,惶恐之至,還有一些緊張,一些激動。一是師父的離去,二是這個嚴峻的考核,三是二祖的位置,讓人垂涎三尺,誰又不想要呢?

這時,年紀最大道副先開口,他說:「文字可以說明佛法真義,不能執着於文字,但也不能捨去文字,這是悟道必須使用的工具。」達摩面無表情地說:「你只得到了我的皮而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一個女弟子說:「好像慶喜(阿難)見了阿舍佛國,一見之後便了悟真相,豁然開朗,以後就不需要再看到了。」達摩搖了搖頭說:「你所體會的比道副多一些,但只得到我的肉而已。」

第三個匪僧說:「地火水風皆虛空,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受也非實有,而我所見,卻無一法存在。」達摩稍微有點欣慰說:「你很接近,不過也只得到我的骨而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這個三個人都不及格,他們的見地都被達摩否掉了,只剩下惠可一個人了,達摩能找到自己滿意的接班人嗎?

達摩慢慢轉過頭來,看着惠可問道:「惠可,你的意思呢?」只見惠可趕緊站了起來,懷着恭敬的心走到達摩跟前跪下,始終一言不發,只是不斷地跪拜。他沒有什麼好說的,只是不斷的對師父表達感恩。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看着惠可的行為,其餘三個人都面面相覷,給搞懵逼了,這是什麼操作?達摩看着惠可,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說:「就是這樣!你總算得到了我的精髓。」一旁的女弟子才恍然大悟,補充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之後達摩將衣缽傳給惠可,其他人附體膜拜,惠可正式成為禪宗二祖。達摩贈予四卷《楞伽經》說:「這是佛祖的精要,可以幫助世人開悟。衣缽傳到六祖就不要再傳了,那時候禪宗法門已經開枝散葉。」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可是知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悟理的人少。你不可輕視任何迷失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間都可以棄惡從善。」最後留言:「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那麼問題來了,其他人明確地說出了自己的心得,境界還是挺高的,為什麼沒有獲得達摩的認可?惠可一言不發,只是跪跪拜拜就獲得了二祖的地位?這是為什麼?難道態度好就夠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到底是什麼意思?惠可的行為和摩訶迦葉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我們要如何理解呢?不說話的人就表示悟道了?我們可以來捋一捋,當然是一家之言,不認可的朋友就當看個熱鬧。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這句話耳熟能詳,我們都聽起繭了。它其實表達了語言文字的貧乏性,一旦我們說出一個東西,難免就形成了二元對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說大就有小,說黑就有白,說男就有女,這是碎片,不能代表道。言語道斷,只要說出來就會誤導別人。想要表達那無法表達的東西的確很難,可是你想要表達的時候只能用語言文字,這是沒有辦法的。

只能說盡量地表達清楚,接近真相,能懂得自然懂。也許大部分的人是不能懂的,這是目前人類的意識水平,這個可遇不可求,需要福報和緣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我們其實想說,佛家的東西畢竟來自印度,當然它對文化的貢獻很大,可是原產地不是中國,你就不能那麼接地氣地理解它。從文字層面可以理解,可是你無法把他轉化得很好,經過翻譯的東西一定是有一些精華丟失的。

為什麼?佛家是出世,你總不能都出世吧?那永遠只是少數人。如何入世?對我們的生活有益,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活在世俗中過這個物質生活,同時又有佛陀內心的那種寧靜。

儒釋道本是一家,核心精華是一樣的。真相只有一個,如果有很多真相,一定有很多是假的。我們簡單來打一個比方吧,說一說什麼是「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按照儒家的說法,道就是「不偏不倚」,它的境界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到了這個境界,我們人生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當然你不一定到的了,這個是很難的,可是你能接近這個狀態的話,你得人生一定也會很好。

按照道家的說法,道就是那個太極圖,那個整體。黑與白兩個合在一起叫做道,缺一不可。如果你選擇其中一邊,黑的,這就不是道了;如果你選擇另一個邊,白的,這也不是道,兩者都是一個極端,是一個碎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那道是什麼?道是整體啊,就是那整個太極圖,就是不偏不倚,沒有分別心。可是不偏不倚不就是一句廢話嗎?等於沒說嘛,因為如果聽的人沒有悟到,他是聽不懂的。

如果你告訴他選左邊,你知道是一個極端;如果你告訴他選右邊,也是一個極端,所以你沒法去說什麼。如果你說不偏不倚,等於沒說,他還是不知道如何選擇。

如果一個人他是悟道的,他一定是靈活的,識得自性,他選左邊的時候也是道;選右邊的時候也是道,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選一邊的時候就是極端,他選一邊的時候就是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因為他選左邊的時候是現實朝右邊傾斜了,他以左邊來平衡;他選右邊的時候是現實朝左邊傾斜了,他以右邊來平衡。在現實沒有波動的時候,他就處在中間,不偏不倚。

所以說道是非常微妙的,不可說。一個真正悟道的人擁有很高的覺察力,他隨時變化,根據實際情況在當下反應,總是可以做出最好的選擇。他不會墨守成規,選左邊,或右邊,或中間消極着只使三分力。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中庸之道孔子可是悟道的人,不是迂腐的老頑固,我們可能都誤會他了。孔子推行的三綱五常和佛陀的持戒差不多,因為大部分人對悟道變成君子沒有興趣,所以就頒佈紀律,大家先守規矩吧。不然的話大家都亂來,搞得人人自危,那就沒法玩了。

人們通過守規矩,持戒不一定會悟道,可是悟道的人一定會守規矩,因為內心已經升起正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惠可一言不發何以獲得達摩衣缽? - 天天要聞

所以當達摩選接班人時,惠可沒法去說他悟到的佛法真義是什麼,因為說,就是錯,大道無言,只能自己體會,乾脆對師父表達感謝吧!

也許全文比較拗口,但道幾乎就是這樣。能說上兩句的不一定悟道了,只是他有一些了解,知道和活在其中其實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一本《道德經》唾手可得,可是活出道來?難於登天。

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次見~謝謝~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