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關於正定、正念和開悟這些事。
一個人為什麼要坐在那兒靜坐,進入正念的狀態,或者是保持正定的狀態?其實它是為了關閉我們頭腦當中的默認模式。什麼叫默認模式呢?就是就算你沒有什麼專註的事要想,你的大腦也會胡思亂想,就是有不停地胡思亂想的那個底層的噪音,這個叫作默認模式。這個默認模式網絡,會消耗我們人體大量的能量。
那深度的安寧,就是當你能夠把這個默認模式降低,進入到一種深度的安寧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人能夠獲得極樂和狂喜。他就曾經有很多次長時間地靜坐之後,得到了這樣的感覺,那種充滿快樂的感覺。
什麼是開悟呢?佛教中的開悟就是擺脫使人受苦的兩種幻覺。一種是外在的幻覺,一種是內在的幻覺。就是我們從受苦的感覺當中解脫了,所以,所謂的追求開悟,其實就是你能夠看破那些煩惱、那些痛苦、那些感覺是你大腦的誤報,你沒必要對此做出那麼強烈的這種反應,這就是人們追求開悟的過程。當然,這是一個非佛教徒,一個心理學家所給出的建議。
當人們在做內觀向內看的時候,要解決的就是你是否接受三法印。三法印就是無常、苦和無我。這個作者直接跳過了無常和苦。為什麼?他說,這不用論證,所有人都能接受。
什麼是無常?無常就是變化。我不相信哪個人能出來說,有的東西不變,永遠不變。不可能。如果你相信這件事情的話,你接受了無常。有很多人提到無常這個詞,就會覺得恐怖和緊張,認為無常大概就是發生車禍、得病,這種叫無常。不是,變化就是無常。
苦呢,什麼是苦?你在追求一些東西,但你永遠停不下來。沒有人因為我買了一個大房子,我就不需要更多的慾望,你都是在買之前這樣想。但是買完以後,就需要更大、需要更好的裝修。有了更好的裝修,還需要名畫,還需要更好的瓷器等等。
如果你被這樣的感覺折磨過,那你一定知道什麼叫苦。所以,這兩個你不用論證,不管東方人、西方人,一定都能夠接受無常和苦。
人們最難接受的是「無我」這個概念,就是你憑什麼說沒有我呢?我明明感覺到有一個我,摸也能摸得着,我想吃,我餓了,我的名譽,我上電視了。你看,都是我。你怎麼能夠讓我感覺到「無我」?
首先,追溯到「無我」的根源,佛陀最早講「無我」的時候,在《無我相經》裡邊曾經做過開示,他說,我們人由什麼組成的?五蘊,五蘊皆空。
哪五蘊呢?色、受、想、行、識五蘊。然後佛陀開始論證,為什麼五蘊都是空的。他說,這個基本的邏輯是這樣:假如我們認為「色身」是我——「色身」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肉體,假如你認為這個是我,那麼好,我不會做對我不利的事,對吧?!這是你,你能掌控的,那你能掌控的,你是不會做對你不利的事。但是我們的「色身」經常做對我們不利的事。它會生病,它會衰老,它會骨折,給你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色身」肯定不是你。
我們的「感受」是我嗎?我們的「感受」如果是我的話,「感受」不會做對我們不利的事,「感受」不會讓我們煩惱,但是我們大量的煩惱都來自於「感受」。佛陀用這樣的方式將色、受、想、行、識這五個組成我們人的五個部分一一給你論證——都不是你,你都沒法掌控。你會發現,這些東西不是你。
所以,這個作者說,這太難理解了。那怎麼辦呢?他給出一個調和性的意見。他說,什麼叫「無我」呢?就是「我」在終極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傳統意義上是存在的。
為什麼這麼講呢?就是佛陀雖然老跟你說「無我」,但是他也經常會說你會受益,他會受益,眾生會受益。那既然「無我」,哪兒來的你呢,哪兒來的對象呢?所以,這個對象是傳統意義上的,而」無我」是一個終極意義上的。
你要理解這個,你想明白一個比喻就明白了:你佔有牙齒,牙痛才會傷害你,當你把牙齒視為自己的一部分的時候,這個牙痛才會傷害你。這就是說,當你能夠把「無我」的感受應用在生活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整個人都不一樣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做自我欺騙?為什麼我們要說服自己有一個「我」存在?這裡邊也有它的進化論的意義。凡是用進化論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幻覺問題的,作者把它叫作「達爾文之光」。我們用「達爾文之光」來照亮我們過去不能理解的這些概念。
為什麼自然選擇會設計出這樣的大腦,使人自我欺騙?「有一種答案是這樣的: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就有助於說服別人相信我們,向他人證明我們是始終如一、理性、有掌控力的行動者,當然是對我們有利的。或者更準確地說,對我們狩獵——採集時代祖先的基因遺傳是有利的。」它讓我們看起來像一個能夠掌控自我的人。
所以,你看我們在進化的過程當中,發展出了「我」的概念以後,我們獨立於其他人,我們才可以佔有物資,我們才可以組建家庭,我們才可以保護自己。這種「我」的概念,有助於我們活下來,但它相應地要付出代價,它要交學費。學費就是我們要承受過多的痛苦。
本來它沒有這麼多痛苦,這個肉體你不需要對它太過執着,但是你必須得對它執着,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其意思就是: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痛苦,因為我有這個肉身,我要接受這個肉身,我的痛苦就存在了。這就是進化心理學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