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19:30,達照法師《大學》十五講之第二講準時在安基金總部開播。我們節選了其中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大學》裏面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小段也是微言大義,它主要是順着前面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指出來,如何實踐這三綱。怎麼才能夠實踐?三綱最關鍵的是一個字,叫「知」。
我們知不知道人生是有三綱的?知不知道有明德?知不知道可以親民?知不知道可以止於至善?如果你不知道,那談不上如何去修證,所以這一講是《大學》裏面的實踐的、做功夫的地方。這個「知」是承上啟下的,前面的三綱就是「知」的所有內容所在。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如果你無知,就無法進入宇宙生命的真相,只是浮在浮光掠影的表面的皮毛上,對人生的看法、態度也浮在表面,很難深入到內心的深處、宇宙的實相當中去。
那有了這個「知」,我們如何去契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個內容。在儒家的經典當中,包括儒家歷代的這些聖賢,他們並沒有把這一段話具體的叫一個什麼名字。南懷瑾先生通過儒釋道三教的匯通,他把它叫做「七證」。當然很多的學者現在也同意這種看法,「七證」是把「知」放在第一,「知、止、定、靜、安、慮、得」這稱為「七證」。
但實際上這個「知」「止」,從文意上看,「知」並沒有跟後面的這六個字並列。換句話說,「知止而後有定,知定而後能靜,知靜而後能安...」,這個「知」是跟後面六個字同時都配套的,也就說從始至終都有這個「知」,並不能把「知」只放在第一個修行的位置上。它雖然是入明德之門,但是我們不能把「知」放在門口,後面就無知了。所以這個「知」實際上跟「明明德」的「明」有異曲同工之妙,「知」就是「明」,「明」就是「知」。
那我們平常說明白的可能是像日月照明,太陽一照、月亮一照黑暗就沒有了,我們就看見了,這叫明。這個「知」是我們自己很快地把自己知道的東西講出來,你真知道了,講出來言無虛妄,所以叫「知」。「明」跟「知」是把明明德的這種狀態延續在生活中去實踐。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他悟道以後提出的「知行合一」,「知止」的「知」就是「知行合一」的「知」。到底什麼「知」才算是真知?我們平常說我也知道啊,我知道我犯錯誤了,但是我做不到。我知道我應該修行,但是我做不到。
我知道要無我,可是我做不到。那你是真知道嗎?可能不是真知。真知是什麼知呢?
真知就是明明德。我們在上一講已經學過,明明德指的是與天地合其德,大學之道也是大道之學。你知道「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知道我們當下的這顆心,實際上就是天地心,也就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也就是「不離當處常湛然」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五蘊皆空的。當你把一切生滅的、現象的、局限的、狹隘的,乃至天地有形有相的東西全部都超越之後,而這些萬物都不離開它,這個才是我們的真知。
這個「知」其實貫穿生命的始終。它是具備了跟天地一樣,或者超越天地的這種德行。因為這個「知」,煩惱你也知道煩惱,快樂也知道快樂,生氣也知道生氣。但是它不管你生氣,也不管你快樂,也不管你痛苦,它壓根都不管你,它只是負責知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我們如果認知到這個「知」,其實就是「良知」,就是天理,就是與生俱來沒有造作的這個「理」。有這個「知」以後,你才能夠知道你的生命應該停止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