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
2021-12-23 14:44:23
《楞嚴經》被譽為禪門要觀、教網宏綱、成佛之真諦、修心之要訣,實乃一代時教之精髓所在。一代宗師元音老人通宗通教,對《楞嚴經》的玄微妙理講解得精闢透徹,通俗易懂。遺憾的是,老人關於本經開示的近百盤磁帶多已散失,僅找到三十多盤,整理成文。後學弟子在齊志軍老師的指導 下,在元音老人講述的《楞嚴要解》基礎上,對經解缺失部分進行了補充。其中,經文放在方括號【】里,元音老人講述部分采 用宋體字,後學弟子補充部分採用楷體字。
因整理者水平有限,難免有錯漏,尚望諸大善知識不吝教誨, 以便我們及時改正。聯繫郵箱:1530384358@qq.com。
後學弟子 二○一八年八月
確定說時
元音老人
2021-12-23 14:48:21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無非都是隨着眾生 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葯。眾生需要佛法,同樣, 佛法也離不開眾生。就像葯是為治病而設的,離開了病,葯則無任何價值。佛完全是為了治療眾生的疾病(心病)而應緣說教的, 所以每個時期說的法都不同。這是因為眾生的病各不相同,要醫 好病,醫生用的葯也不應該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 佛說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時而說。
(1)華嚴時:第一時說法是華嚴時。猶如太陽初出時,只照高山。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暢演一真法界妙理,現千丈盧舍那身,為大菩薩宣說大法,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轉根本無上法輪, 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度大菩薩。《華嚴經》是佛稱性極談, 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薩把第一時說法比喻為 生的牛奶(乳)。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為小孩的 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雖然牛奶是寶貴的東西,能 滋養人的生命,猶如佛說的法能滋養我們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 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樣。
(2)阿含時:即說《阿含經》之時(阿含譯為無比法,謂世 間一切諸法無可與比者),又名鹿苑時。這個時候,太陽可以照到比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緣, 佛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為小根性人說《阿含經》,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教理,度聲聞、緣覺乘人。教下菩薩把它比做「酪」, 比喻把生的牛奶釀製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會拉肚子。
(3)方等時:第三時說法是方等時。這是佛繼阿含時後,於八年中,引小入大,讚揚大乘,呵斥小乘,為大乘初門菩薩講《維摩詰》等經,因為小乘人得少為足,不肯進求上乘,所以如來於方等會上,借維摩詰等諸大士的互相酬唱,極力彈偏斥小,嘆大 褒圓,令其恥小慕大,迴向佛乘。總之,偏圓並陳,權實兼施, 以引小入大為目的,這時猶如太陽照到高原了。此時說法,就比 酪更進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酥油茶之「酥」,但這個酥還 是「生酥」,味道還不太好。
(4)般若時:第四時說法是般若時。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 六百卷之多。因為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 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來相,所以般若時說教用二權一實,即兩 種權巧、一種實法。「權」者,乃善巧方便。兩種權巧:一種是隨着眾生的根基而說義理;一種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懷善巧地、暢所欲言地宣抒出來,就是用眾生容易理解的名相語言來比喻不易 理解的無相真實,而善巧方便地說教。「實」者,是真實說法, 說真實佛法,說一乘法,直指我們的佛性、真如實相、諸法空理。 華嚴時屬實法,阿含時、方等時屬權法,法華涅槃時屬實法,只有般若時是權實並用,所以般若時說法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又因 為般若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時教五時說法中, 都沒有離開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後。這個時候猶如太陽高升, 廣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為「熟酥」,就是這個「酥」由生轉熟了, 味道更好了,這是對大菩薩說的。
(5)法華涅槃時:第五時說法是法華涅槃時。這個時候釋迦佛一期法運將要圓滿,就像日落西山,佛將要圓寂涅槃了。教下 比作是「醍醐」 ,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為什麼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為佛在最後八年中,說《妙法蓮華經》等法, 純實無權,不說別的法,不講權法,唯說一乘法。佛在法華會上, 為說諸法實相之理,會三乘歸一佛乘,稱性極談,暢宣本懷,因 為這時佛快要入滅了,沒有時間了,故為能夠承當真實佛法的眾生說法,佛當時指出:「一切眾生都是佛。」法華勝會之後,佛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於一晝夜說《大般涅槃經》後,就涅槃圓寂了。
佛在五時說法中,無不是根據眾生的根性和機緣應病與葯的, 所以應緣說法,而無定法。為了使眾生不誤解佛法,不執著在經 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說:「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一個字也沒有說到,表示諸法實相是當體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沒有說過一個字,這正是圓滿的極談、佛果的極說。
《楞嚴經》如來宣說真實佛法,說一乘法,直指真如實相,精研七趣五陰,中中流入大圓覺海,三乘同歸,五性齊入。故本 經為諸佛秘密心印,統攝一大藏教,五時三乘, 然而「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故本經又為五時三乘所不攝。
別解文義
「別解文義」就是逐字逐句解釋經文的義理,也就是從「如是我聞」開始講解經文。《楞嚴經》從阿難示墮、文殊救拔開始,直到流通分,一共有十卷。本書收集整理了元音老人《楞嚴要解》的錄音以及老人在不同時期對《楞嚴經》的開示,不全的部分後學弟子進行了補充,權當是狗尾續貂吧!
一、阿難示墮,文殊救拔
元音老人
2021-12-24 11:57:0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在世時,阿難曾問佛:「世尊滅後,諸經之首,當安何語?」 佛答言:「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為某眾等。」所以一 代時教中大多經典都以「如是我聞」開經,作為格式,以表示如 是之法,我從佛聞,本經有具體事實、有記錄者、有時間、有法主、 有處、有受眾,這六方面具足了,是為一期法會圓滿成就。華嚴 宗澄觀祖師《華嚴經疏》云:「佛所說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下面就介紹一下本經的六事成就。
如是。
這是信成就。如是二字,略有二義。其一,表明此經是阿難親聆釋迦文佛教誨,學人應深信不疑。其二,佛陀一代時教,無非顯此妙真如性,法爾如是。故「如是」二字,如標月指,將如來教義和盤托出,亦將三藏十二部教法攝盡無餘。
我聞。 這是聞成就。阿難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博聞強記,素有「多聞第一」之稱,能憶持恆河沙數如來言教。「我聞」指阿難結集法藏時,口宣佛言,謂如是之法,我阿難從佛所聞,而非臆說, 這是就俗諦而言。若從聖諦來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如果沒有音聲,佛的教體無從而立,此能聞之性,即是法身。無 我為真我,聞而不住乃真聞。這是聞成就。
一時。
這是時成就。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緣盡法滅,滅滅非滅。」無始以來諸佛出興於世,端賴時節因緣。眾生解脫緣熟, 方感佛陀化現世間。故「一時」者,當機之時也。佛說法乃視時 節因緣應機宣說,故不可定執時間相。
佛。 這是主成就。「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佛。
以化跡論,佛是此娑婆世界之教主,為古印度凈飯王太子,八相 成道救脫眾生,號釋迦牟尼。這一大事因緣,雖在聖不增,在凡 不減,非佛化示而無以為明也。
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這是處成就。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是說法的地點。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是眾成就。「大」有兩重義:
一、正法根器,法眼清凈;二、德高望重。比丘有三義,一為乞士,二為破惡,三為怖魔。本經 千二百五十人中,佛弟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 兄弟共領眾一千人,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各領眾一百人,耶舍長者 領眾五十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是釋迦文佛的常隨眾,常隨世尊 教化眾生。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 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 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 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這些大比丘都是無漏大阿羅漢。「漏」就是煩惱,執了人 我,有我這個人,就有分段生死;執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 變易生死。如果二執都除盡了,煩惱就都沒了,兩種生死也就 都凈盡了,叫「無漏」。這些大阿羅漢都得到了佛法的要領, 能夠安住於世,護持佛法,即「佛子住持」。他們徹底超越了一 切有為(「有為」就是有妄情、有造作,乃眾生生死之法), 身心清凈,言行舉止備具威儀,能夠於佛法身體力行。「從佛 轉輪」,不僅指的是大阿羅漢跟隨佛弘法,也指他們依照佛講 的道理,使佛法輾轉弘揚、敷演流通,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 些大阿羅漢都是堪當弘法重任,能夠紹隆佛法的佛子。「嚴凈 毗尼,弘范三界」,「毗尼」意為戒律,大阿羅漢們嚴守戒 律,清凈無染,遍為三界修學之師範。「拔濟未來,越諸塵 累」,大阿羅漢隨緣應現無量化身,救度眾生脫離生死輪迴, 他們不但利益現在的眾生,也救拔將來的大眾,使眾生不再忙 忙碌碌地在空花水月般的塵境上作活計,而是從塵勞纏縛拖累 中超脫出來。這些大阿羅漢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 通第一的大目犍連、辯才無礙的摩訶拘絺羅(「摩訶拘絺 羅」中文意思是「大膝」,因為他的膝蓋很大,故得此名)、 解經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以及觀色 塵性空而悟道的優波尼沙陀等,這些大阿羅漢居法會之上首。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 自恣。】
《楞嚴經》是聖深的智慧,子文兄僅僅轉述,沒有任何摻雜的部分。整個內容,也源自於善知識們的集中整理,發文中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導。大乘佛法,是我們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今天試發一下,希望能夠通過審核!